节点文献
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
【正文】《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政治课德育渗透的特点
(一)德育渗透的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 作为施教者,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而作为受教育者,则多半处在无意识状态(即不知不觉状态,并非被动状态),德育渗透是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一方面,施教者有着十分明确的德育目标,但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诱导、启发和关键点的点拨,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施教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时,心理意识又处于无戒备状态,消除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但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绪活跃,情绪亢奋,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下,受教育者始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德育渗透的艺术性
它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
(三)德育渗透的载体和实施
德育渗透的载体,是指教育者实施德育渗透时的凭借物。在德育渗透中,良好的载体是教育者的依托,缺乏必要的载体,德育渗透就成了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德育渗透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它不是单一的,也不会固定地集中附着于某几件物体上。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育者的德、才、学识、内在气质、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采的舞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情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的心灵的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真正意义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2、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渗透的宏观载体,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求一系列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乃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所谓教学模式,它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所设计出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阅读→讲授→巧练模式、设疑→点拨→总结模式、诱新巧问→阅读点拨→总结精练模式、温故知新→精讲→多练模式、发问→阅读→讨论模式,此外还有边讲边议,讲议结合模式等。如此实施教学,势必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以充分体现;其二,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诱导、启发、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理法并用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开放民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政治课德育渗透的特点
(一)德育渗透的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 作为施教者,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而作为受教育者,则多半处在无意识状态(即不知不觉状态,并非被动状态),德育渗透是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一方面,施教者有着十分明确的德育目标,但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诱导、启发和关键点的点拨,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施教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时,心理意识又处于无戒备状态,消除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但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绪活跃,情绪亢奋,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下,受教育者始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德育渗透的艺术性
它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
(三)德育渗透的载体和实施
德育渗透的载体,是指教育者实施德育渗透时的凭借物。在德育渗透中,良好的载体是教育者的依托,缺乏必要的载体,德育渗透就成了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德育渗透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它不是单一的,也不会固定地集中附着于某几件物体上。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育者的德、才、学识、内在气质、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采的舞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情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的心灵的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真正意义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2、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渗透的宏观载体,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求一系列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乃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所谓教学模式,它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所设计出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阅读→讲授→巧练模式、设疑→点拨→总结模式、诱新巧问→阅读点拨→总结精练模式、温故知新→精讲→多练模式、发问→阅读→讨论模式,此外还有边讲边议,讲议结合模式等。如此实施教学,势必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以充分体现;其二,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诱导、启发、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理法并用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开放民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 【发布时间】2015/12/30 12:37:01
- 【点击频次】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