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思品课教学思考与感悟
【关键词】 ;
【正文】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注意从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单纯从知识的逻辑来进行道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中,我们立足于美德可教的基本认识,但又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即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初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身心迅速发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逐渐扩大,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思想品德》课程必须对青少年的特殊需要给予指导。在课程设计中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进一步确立思想品德培养的核心地位。课程必须面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品德上的发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负责任的公民。为此,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一个实践中的历史生成过程。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教材必须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尽量通过主题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建立四个维度的内容逻辑结构。在课程的内容结构上,通过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线索,综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学习要求,结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构成思想品德形成的认知平台。在教材各部分,尽量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技能,以培养综合能力。逐步培养能够运用综合性的知识、能力和眼光去解决自己思想和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第八章展开论述。
生活即学习。生活空间的展开,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的纵深感和相应的社会视野,要能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了解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课程的整体框架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轴,以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四个方面为横坐标展开论述。在教学中,倡导从一个生活场景导入,通过学生的思考来引入所学的内容。
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性,确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尽量摆脱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僵硬式灌输、忽视探究式学习过程的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情境和他们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总而言之,就是注意道德的实践生成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提出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要准确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确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要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思想教育的质量。同时,还要使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素质教育所应具有的创新性特征,进行创新性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新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准确把握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德育的基础,但德育却不能等同于智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知识教学,最终是为了思想教育服务,目的是为了育人。过去那种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教学,是学科本位的表现。教学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只有把课堂教学变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相统一的过程,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要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合理地重组增删教材,在一点在思想品德课中表现尤为突出。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也是其优点。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合理地组织材料,优化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一字不易地教学。在教材实施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只有建立起“平等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不断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的调动,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展现。同时,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发展和完善个性,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认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给长期习惯于传统意识的人们带来的冲击。社会热点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既是社会重点,也是社会敏感点。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透彻,分情清楚,使学生信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起到了负效应。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科学理性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我们说贴近学生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并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初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身心迅速发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逐渐扩大,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思想品德》课程必须对青少年的特殊需要给予指导。在课程设计中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进一步确立思想品德培养的核心地位。课程必须面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品德上的发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负责任的公民。为此,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一个实践中的历史生成过程。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教材必须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尽量通过主题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建立四个维度的内容逻辑结构。在课程的内容结构上,通过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线索,综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学习要求,结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构成思想品德形成的认知平台。在教材各部分,尽量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技能,以培养综合能力。逐步培养能够运用综合性的知识、能力和眼光去解决自己思想和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第八章展开论述。
生活即学习。生活空间的展开,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的纵深感和相应的社会视野,要能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了解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课程的整体框架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轴,以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四个方面为横坐标展开论述。在教学中,倡导从一个生活场景导入,通过学生的思考来引入所学的内容。
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性,确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尽量摆脱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僵硬式灌输、忽视探究式学习过程的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情境和他们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总而言之,就是注意道德的实践生成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提出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要准确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确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要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思想教育的质量。同时,还要使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素质教育所应具有的创新性特征,进行创新性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新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准确把握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德育的基础,但德育却不能等同于智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知识教学,最终是为了思想教育服务,目的是为了育人。过去那种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教学,是学科本位的表现。教学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只有把课堂教学变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相统一的过程,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要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合理地重组增删教材,在一点在思想品德课中表现尤为突出。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也是其优点。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合理地组织材料,优化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一字不易地教学。在教材实施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只有建立起“平等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不断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的调动,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展现。同时,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发展和完善个性,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认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给长期习惯于传统意识的人们带来的冲击。社会热点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既是社会重点,也是社会敏感点。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透彻,分情清楚,使学生信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起到了负效应。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科学理性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我们说贴近学生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并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12/30 12:38:29
- 【点击频次】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