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庆阳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开发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关键词:校本课程 特色化 多样化 兴趣 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课程开发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应该了解本省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详细地了解所在地区的乡土地理环境、工农业生产及交通概况。”并强调:“地理课还应结合乡土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志向。”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编写了《庆阳地理》校本教材,并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多样性精品化实践研究”课题的研讨。初稿完成后,结合《中国地理》和《高中地理》各章节的相关内容,我们在高中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地开展了乡土乡情教育。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庆阳地理》教材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通过讲家乡自然环境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通过讲我市乡土环境的不利因素,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资源观、人地观分析家乡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产生责任感,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从2010年开始,我校在高一级开设了《庆阳地理》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庆阳地理》内容包括庆阳市的位置和面积、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自然条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建设的前景等。教学时数为10课时。
通过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与编写应用,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一、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满足了“个性化”学校的发展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中小学特色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开发的地理校本教材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体现了灵活性和地方特色,希望对学校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就教师本身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了编写《庆阳地理》教材,我们进行了十几次实地考察,先后走访了搜集了大量资料,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自己的乡土情结。与此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角色转变,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开发中,也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同事间的合作意识。
三、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能力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 乡情是学生认识祖国,了解国情的一扇“窗户”。结合乡土、乡情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生动具体,容易收到实效。布鲁纳曾说过:“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赫尔巴特也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最熟悉,也最感兴趣。他们对家乡的山水田园、一草一木以及经济建设、发展变化,耳闻目睹,倍感亲切,对故乡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如果我们把课堂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即可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庆阳地理》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有关庆阳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庆阳的情感;帮助其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我们进行地理校本教材开发重要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于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学生本身也是教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他们利用家乡优势,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珍贵资料和有用信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参与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使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学会了撰写调查报告,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他们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深入交流,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盘活了心智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思维,课堂上的学生更加阳光,思维更加敏捷,时时闪现出人性之美、心灵之美、创新之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科教学方式的变化和效益的提高,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生态,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高考在不断的加大应用型、能力型试题的考查,加大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不是(下转第9页)(上接第22页)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其内容要经过不断修正,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特别是乡土教材中的人文地理数据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我们编写教材也遇到很多困,一是我们第一次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与事例研究,实地考察经验、经费和时间都比较欠缺;二是由于来自于民间和政府网站的一些资料不是有据可查的文献资料,所编写的一些内容不具权威性;三是我们在章节的编排、探究性课题的设置上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本教材着重在于探索,是在我校《校本课程多样性精品化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校本教材开发的有益尝试,希望能为同行在校本教材开发领域提供一点启发。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GS[2015]GHB1281)
关键词:校本课程 特色化 多样化 兴趣 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课程开发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应该了解本省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详细地了解所在地区的乡土地理环境、工农业生产及交通概况。”并强调:“地理课还应结合乡土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志向。”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编写了《庆阳地理》校本教材,并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多样性精品化实践研究”课题的研讨。初稿完成后,结合《中国地理》和《高中地理》各章节的相关内容,我们在高中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地开展了乡土乡情教育。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庆阳地理》教材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通过讲家乡自然环境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通过讲我市乡土环境的不利因素,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资源观、人地观分析家乡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产生责任感,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从2010年开始,我校在高一级开设了《庆阳地理》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庆阳地理》内容包括庆阳市的位置和面积、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自然条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建设的前景等。教学时数为10课时。
通过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与编写应用,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一、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满足了“个性化”学校的发展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中小学特色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开发的地理校本教材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体现了灵活性和地方特色,希望对学校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就教师本身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了编写《庆阳地理》教材,我们进行了十几次实地考察,先后走访了搜集了大量资料,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自己的乡土情结。与此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角色转变,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开发中,也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同事间的合作意识。
三、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能力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 乡情是学生认识祖国,了解国情的一扇“窗户”。结合乡土、乡情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生动具体,容易收到实效。布鲁纳曾说过:“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赫尔巴特也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最熟悉,也最感兴趣。他们对家乡的山水田园、一草一木以及经济建设、发展变化,耳闻目睹,倍感亲切,对故乡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如果我们把课堂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即可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庆阳地理》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有关庆阳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庆阳的情感;帮助其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我们进行地理校本教材开发重要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于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学生本身也是教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他们利用家乡优势,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珍贵资料和有用信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参与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使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学会了撰写调查报告,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他们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深入交流,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盘活了心智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思维,课堂上的学生更加阳光,思维更加敏捷,时时闪现出人性之美、心灵之美、创新之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科教学方式的变化和效益的提高,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生态,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高考在不断的加大应用型、能力型试题的考查,加大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不是(下转第9页)(上接第22页)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其内容要经过不断修正,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特别是乡土教材中的人文地理数据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我们编写教材也遇到很多困,一是我们第一次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与事例研究,实地考察经验、经费和时间都比较欠缺;二是由于来自于民间和政府网站的一些资料不是有据可查的文献资料,所编写的一些内容不具权威性;三是我们在章节的编排、探究性课题的设置上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本教材着重在于探索,是在我校《校本课程多样性精品化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校本教材开发的有益尝试,希望能为同行在校本教材开发领域提供一点启发。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GS[2015]GHB1281)
- 【发布时间】2016/1/29 11:47:07
- 【点击频次】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