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书育人的核心。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努力转变观念,从不同角度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认真探寻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坚持做好所有学生的工作,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德育教育 探索创新 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小学生的德育内容重点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的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班主任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注意搞好德育教学,在对本班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自身的言行中渗透德育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陶和启迪。教师的仪表激励和引导着学生学习教师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学习教师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教育。比如在大扫除时为了让学生干好,教师可以带头干;在校园中看见一片废纸就随手把它捡起来;升国旗时立正并且行注目礼……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要注意时时刻刻以自己的品格影响人,以自己的行为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处处做学生的模范。这样学生就在无形中受到了教育。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1、通过各项比赛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参赛之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全班同学中选出合适的选手参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在班内还要举行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手抄报、小制作等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不仅加强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平台,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与教师和谐共进的精神。
2、通过班队会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在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节日内容为主题的队会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准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从小就要热爱祖国,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要热爱劳动不能懒惰……每周一次的班会是必不可少的德育教育的阵地,教师在班会上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有主题的辩论……使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往往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环节的展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节假日的时间给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深刻的教育。比如:在植树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开展植树活动,清明节带领他们去扫墓……还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调查:调查每家每户的用电、用水状况,调查白色污染,调查水资源的污染等,通过这些活动,都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小学班主任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坚持渗透德育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挖掘出本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而且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不能只是教师单独地说教,学生在课堂中去领会,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付诸于实践。比如在教学完《长城》时学生领略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风采,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文化遗产的图片或资料然后交流,让学生把受到的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继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带学生去当地欣赏有特色的风景,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课中学生认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好干部,号召学生要向孔繁森学习,学习他那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与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给他们捐献自己的一点心意……教师还可以把课堂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延伸到开展辩论赛、写小作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数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等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否有收获,最根本的是看能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所以,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一起进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利用网络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以便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教育学生必须时刻关心他们心理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信心与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班主任是人类灵魂的总工程师[J].《班主任之友》,2013.07
[2]张妙华.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4.02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德育教育 探索创新 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小学生的德育内容重点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的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班主任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注意搞好德育教学,在对本班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自身的言行中渗透德育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陶和启迪。教师的仪表激励和引导着学生学习教师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学习教师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教育。比如在大扫除时为了让学生干好,教师可以带头干;在校园中看见一片废纸就随手把它捡起来;升国旗时立正并且行注目礼……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要注意时时刻刻以自己的品格影响人,以自己的行为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处处做学生的模范。这样学生就在无形中受到了教育。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1、通过各项比赛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参赛之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全班同学中选出合适的选手参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在班内还要举行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手抄报、小制作等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不仅加强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平台,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与教师和谐共进的精神。
2、通过班队会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在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节日内容为主题的队会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准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从小就要热爱祖国,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要热爱劳动不能懒惰……每周一次的班会是必不可少的德育教育的阵地,教师在班会上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有主题的辩论……使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往往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环节的展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节假日的时间给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深刻的教育。比如:在植树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开展植树活动,清明节带领他们去扫墓……还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调查:调查每家每户的用电、用水状况,调查白色污染,调查水资源的污染等,通过这些活动,都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小学班主任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坚持渗透德育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挖掘出本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而且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不能只是教师单独地说教,学生在课堂中去领会,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付诸于实践。比如在教学完《长城》时学生领略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风采,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文化遗产的图片或资料然后交流,让学生把受到的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继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带学生去当地欣赏有特色的风景,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课中学生认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好干部,号召学生要向孔繁森学习,学习他那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与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给他们捐献自己的一点心意……教师还可以把课堂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延伸到开展辩论赛、写小作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数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等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否有收获,最根本的是看能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所以,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一起进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利用网络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以便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教育学生必须时刻关心他们心理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信心与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班主任是人类灵魂的总工程师[J].《班主任之友》,2013.07
[2]张妙华.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4.02
- 【发布时间】2016/1/29 11:47:40
- 【点击频次】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