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有效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经验应用、提炼和再积累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有效的、现实的、有意义环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和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逐步积累。
关键词:利用经验 类比经验 反思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就把原来课程总目标的“双基”扩展为“四基”。如今,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把重要标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呢?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一、 创设情境,利用经验,优化数学活动
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有效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经验应用、提炼和再积累的过程。数学学习就是在调动已有的经验、发现和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积累,进而不断深化的良性的探索过程。
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正如吴正宪老师在进行“相遇问题”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请一名学生走上讲台,请他走几步,引出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
师:你一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生:我一分钟大约走100米。
师:1分钟所走的100米,谁能给它起个名字?
生:速度。
师:好。假如你走了10分钟,共走多少米?
生:共走了1000米。
师:100、10、1000在数学上都是有名字的,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每分钟走的100米是速度,走的10分钟是时间,1000米是走过的路程。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求10个100是多少。10×100=1000(米)
师:也就是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这位同学一走,就走出了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是我们过去学习的知识,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今天我们就研究与速度、时间、路程三者有关的问题。有这样几个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你能用动作表演出来吗?
接着吴老师又请一名同学走上讲台,两个同学分别从左右不同方向往中间走,体现同时和相对;在走的过程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是相距,它随着走步数的增加会越来越近,碰到一起就是相遇。
吴老师创设了一个看似随意却又非常用心的活动——走路,把抽象的概念让儿童在习以为常的走路中自然渗透。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了,也“活”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收获了更多的活动体验,同时为以后终身学习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 动手实践,类比经验,丰富学生表象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能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类别、澄清和完善,使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在对接中相辅相成,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数学活动经验,它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积累起来 。
例如,在《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中,首先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不了解盒子里装球数量的情况下,先行预测“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这显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含有“碰碰运气”的成分,但允许学生在观察摸球实验的过程中,修正自己最初的选择,进而让学生体验到,只有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这个实验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大小”的规律。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物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强化了对“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这一结论的认识。
两次的摸球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摸得结果事先都不知道,但是摸多了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些判断。在具体活动中,学生通过实例既体会到了随机现象,有感受到了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了随机观念,同时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 引发思考,反思经验,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逐步掌握方法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的要求,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加强分析、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生活中的负数》中,教师首先请学生们记录“足球比赛”、“转学情况”、“账目结算”事例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孩子们由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情境中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将其分为四类反馈,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同学们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个体认识也逐渐由模糊到清晰,从而感悟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产生学习需求。短短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是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有效的、现实的、有意义环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和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逐步积累。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学生就一定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 吴正宪、武维民,范存丽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4、 吴正宪 周卫红 陈凤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关键词:利用经验 类比经验 反思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就把原来课程总目标的“双基”扩展为“四基”。如今,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把重要标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呢?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一、 创设情境,利用经验,优化数学活动
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有效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经验应用、提炼和再积累的过程。数学学习就是在调动已有的经验、发现和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积累,进而不断深化的良性的探索过程。
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正如吴正宪老师在进行“相遇问题”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请一名学生走上讲台,请他走几步,引出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
师:你一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生:我一分钟大约走100米。
师:1分钟所走的100米,谁能给它起个名字?
生:速度。
师:好。假如你走了10分钟,共走多少米?
生:共走了1000米。
师:100、10、1000在数学上都是有名字的,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每分钟走的100米是速度,走的10分钟是时间,1000米是走过的路程。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求10个100是多少。10×100=1000(米)
师:也就是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这位同学一走,就走出了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是我们过去学习的知识,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今天我们就研究与速度、时间、路程三者有关的问题。有这样几个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你能用动作表演出来吗?
接着吴老师又请一名同学走上讲台,两个同学分别从左右不同方向往中间走,体现同时和相对;在走的过程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是相距,它随着走步数的增加会越来越近,碰到一起就是相遇。
吴老师创设了一个看似随意却又非常用心的活动——走路,把抽象的概念让儿童在习以为常的走路中自然渗透。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了,也“活”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收获了更多的活动体验,同时为以后终身学习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 动手实践,类比经验,丰富学生表象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能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类别、澄清和完善,使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在对接中相辅相成,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数学活动经验,它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积累起来 。
例如,在《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中,首先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不了解盒子里装球数量的情况下,先行预测“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这显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含有“碰碰运气”的成分,但允许学生在观察摸球实验的过程中,修正自己最初的选择,进而让学生体验到,只有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这个实验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大小”的规律。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物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强化了对“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这一结论的认识。
两次的摸球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摸得结果事先都不知道,但是摸多了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些判断。在具体活动中,学生通过实例既体会到了随机现象,有感受到了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了随机观念,同时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 引发思考,反思经验,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逐步掌握方法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的要求,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加强分析、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生活中的负数》中,教师首先请学生们记录“足球比赛”、“转学情况”、“账目结算”事例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孩子们由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情境中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将其分为四类反馈,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同学们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个体认识也逐渐由模糊到清晰,从而感悟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产生学习需求。短短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是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有效的、现实的、有意义环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和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逐步积累。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学生就一定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 吴正宪、武维民,范存丽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4、 吴正宪 周卫红 陈凤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 【发布时间】2016/1/29 11:49:27
- 【点击频次】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