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 ;
【正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而这种“疑”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
例如,在华应龙老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试验-----数据----推断”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课的开始由一票难求的篮球票引出矛盾,只有一张票,儿子和爸爸都想去怎么办?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最后父子俩决定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篮球比赛,引出问题:这样的规则公平吗?要知道是否公平,只有通过试验才能知道。交待好活动要求后,让学生记录下数据,通过数据进行分析,推断。啤酒瓶盖两面材质不均匀,落下时反面朝上的机会要大些,就像鸡毛毽子落下时一样。学生这时豁然开朗,原来需要两面材质一样时公平。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走进了学生的心里环境。华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一环扣一环,不但与数学知识水乳相溶,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老师的督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所以,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营造情境问题的氛围,能够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二、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知识内化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将理性认识具体化回到实践的过程。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符合这一规律的。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由一个问题情境学会一类问题的解决。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例如,在华老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中,在设计了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篮球比赛这一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华老师又设计了材质均匀的和不均匀的两种色子。让学生通过试验得到的数据来说明哪一种是材质均匀的,哪一种是不均匀的。正因为前面的铺垫,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问题情境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是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对知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理解、分析、运用的有效途径。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感
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在北京对口支援的什邡市,华应龙讲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解决(连乘)问题”。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后,华应龙“节外生枝”,又呈现了另一番精彩。
师:大家课后把这些彩纸拿回去接着折(千纸鹤)。想想,折出的千纸鹤准备送给谁?
众生(七嘴八舌):老师、爸爸、妈妈、小伙伴……
师:真好!因为送出一只纸鹤就是送出一份心愿,一份祝福。有没有谁想到送给不是自己身边的人?
生:我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受灾了。
师:他要把千纸鹤送给玉树的小朋友,我十分敬佩他!爱心是心和心之间的传递,这就像一个连乘的式子。(板书:一个人的爱×你×我×他×……=美好的人间)
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次来到汶川感受到另一个连乘的式子。(板书:一个人的爱×13亿×365=爱的海洋)
师:爱的海洋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理想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是最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为促进学生思考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课上,我们可以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创设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稳定,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寻求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而这种“疑”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
例如,在华应龙老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试验-----数据----推断”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课的开始由一票难求的篮球票引出矛盾,只有一张票,儿子和爸爸都想去怎么办?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最后父子俩决定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篮球比赛,引出问题:这样的规则公平吗?要知道是否公平,只有通过试验才能知道。交待好活动要求后,让学生记录下数据,通过数据进行分析,推断。啤酒瓶盖两面材质不均匀,落下时反面朝上的机会要大些,就像鸡毛毽子落下时一样。学生这时豁然开朗,原来需要两面材质一样时公平。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走进了学生的心里环境。华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一环扣一环,不但与数学知识水乳相溶,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老师的督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所以,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营造情境问题的氛围,能够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二、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知识内化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将理性认识具体化回到实践的过程。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符合这一规律的。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由一个问题情境学会一类问题的解决。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例如,在华老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中,在设计了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篮球比赛这一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华老师又设计了材质均匀的和不均匀的两种色子。让学生通过试验得到的数据来说明哪一种是材质均匀的,哪一种是不均匀的。正因为前面的铺垫,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问题情境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是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对知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理解、分析、运用的有效途径。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感
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在北京对口支援的什邡市,华应龙讲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解决(连乘)问题”。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后,华应龙“节外生枝”,又呈现了另一番精彩。
师:大家课后把这些彩纸拿回去接着折(千纸鹤)。想想,折出的千纸鹤准备送给谁?
众生(七嘴八舌):老师、爸爸、妈妈、小伙伴……
师:真好!因为送出一只纸鹤就是送出一份心愿,一份祝福。有没有谁想到送给不是自己身边的人?
生:我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受灾了。
师:他要把千纸鹤送给玉树的小朋友,我十分敬佩他!爱心是心和心之间的传递,这就像一个连乘的式子。(板书:一个人的爱×你×我×他×……=美好的人间)
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次来到汶川感受到另一个连乘的式子。(板书:一个人的爱×13亿×365=爱的海洋)
师:爱的海洋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理想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是最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为促进学生思考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课上,我们可以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创设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稳定,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寻求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16/1/29 11:58:50
- 【点击频次】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