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程理念呼唤语文教育返璞归真

 

【作者】 李家仁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凌云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逐渐丧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降低。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急需理性的回归,让语文课远离那些虚伪的美丽,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追求务实、高效,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教学; 回归本色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指明了未来语文教学的方向。课堂上激发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但是,透过这些积极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因此,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目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本色。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具有实效性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与时俱进,更要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一、要正视文本的价值 
  对我们广大青年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本”的阐述:“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见,在这样一个“对话过程”中“文本”是对话的首要对象。从教育的传播理论来看,学生、教师感受语文教学精髓的主要“信源”是“文本”——课文。因此,课文是师生在实施教与学过程中,共同依附并参与教学“对话”的载体,是师生情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展示教与学双边教学活动艺术品味的平台,更是师生无数次感悟人生真谛的一方家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忽视“文本”价值,去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花样翻新,则无疑导致语文教学本体任务的模糊。那么,语文教学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林”。何以能谈上对“文本”人文性、工具性的深入研究。其次,“文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综合的整合。因此,我们对“文本”应做整体、发展的理解。“文本”虽然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建筑”,但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有待于我们师生根据自已不同生活实践经验去补充、挖掘那些不确定的断面。使“文本”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展开创造与再创造,达到完善中求差异,完美中存变化。正如清代学者张潮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的那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那才是对“文本”全面、发展、创造、有个性的学习。 
  二、要审慎选择教学手段 
  “读、说、画、唱、演”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生机和活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媒介”的“催化”作用。尤其是多媒体走进课堂,更像一股新鲜的血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不断丰富了学生形象感知的直观素材,而且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殊不知,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和“多义性”。那么教师在让学生或看、或画、或演“文本”的部分内容的同时,已经将其设计者的思维定势信息,灌输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中唤起的是一种千篇一律的,没有个体差异的同一体验——固定的结构图示。这便成了某些教师在“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下的无形“杀手”,剥夺了学生思维创造与再创造的自由空间。学生在教师这种手段的“诱惑”下,思维作茧自缚,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法去品味“文本”的深层意义,无法揣摩作者写作技法的特征。我们教师有时煞费苦心的设计,往往自己也作茧自缚。表面是借某种教学手段去帮助学生去解读“文本”,而实际上在用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诠释“文本”的同时,也往往消除了“文本”的某些多义层面的意义。不恰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透视出的画面像一张无形的网,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扼制了学生对“文本”感受时“无数个哈姆雷特”的诞生,这是教学手段的负面综合症。我们教师一手在培养无数的“爱因斯坦”,另一手却在无情地扼杀了许多的“爱因斯坦”。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中排斥使用种种教学手段,而且要求我们教师应恰当、创造地去运用各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感悟的教学手段。 
  三、不要忽视语文的工具属性 
  自古以来有“文道之争”,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冲突,在新一轮语文课程的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有些教师不知可否,结果致使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在认识上有意无意地将二者割裂开,或对立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随“时尚”的风向,在语文内容与形式上往往偏来偏去。因而,使多年的教学实践都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益。面对这种现象,为解决教者的纷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科学性地阐述:“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一提示试图使二者并重,《语文课程标准》更是特别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尽管如此,我们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这两大本质属性认识还存在着含混与偏差,难以统一,当然无法使语文工具属性的认识更加清晰,更无法正确指导教学实践,彻底改革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因而,导致语文的工具属性旁若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语文课上,有的教师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或重要情节的分析,而忽视对“文本”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在教学“常识性文本”时出现较多。 
  现在,我国正进行着“转变教学方式”的教育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在改革中,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只要我们教师在改革的潮头中,能潜心地去钻研,用心地去发现,不断矫正我们在教学中的步履,勇敢地承认并摆脱“浮华”教学的羁绊,还教学返璞归真的一面。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一定会多一些真情,少一些形式,多一些真实,少一些浮华。
  参考文献:
  [1] 吴蔚萍.“皮亚杰式提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大参考,2006,(7):80-83. 
  [2] 刘建军.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甘肃教育,2006,(7):25-26. 
  [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4-67.
  • 【发布时间】2016/11/4 14:11:10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