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
【正文】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那么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就会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何愁语言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呢。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不断提出疑问,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始终对阅读充满着期待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山雨》一文我用课件展示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的录像片配以优美的轻音乐,创设情境,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教师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同时向学生推荐与文本相关的美文,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积累。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拿着参考资料,讲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等等,而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自己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而没养成自己思考分析的习惯,到考试时,阅读题就不会自己阅读分析,不是乱答一气,就是空着。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老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一些阅读方法,放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先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朗读和默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理解重点段落;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拓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文本的韵味和情感,真正体会到祖国文字的优美。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的默读训练,这样更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默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例如,我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朗读是贯穿全文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体会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去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还要勤写读后感。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读与练同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提高。
写是读的升华。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读写训练点,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对闰土外貌的描写的写法,描写老师或同学的外貌,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这样的练笔形式,更能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引导学生间的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而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互帮互促,得到锻炼提升。学生间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也决定了一个人能在阅读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就会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何愁语言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呢。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不断提出疑问,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始终对阅读充满着期待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山雨》一文我用课件展示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的录像片配以优美的轻音乐,创设情境,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教师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同时向学生推荐与文本相关的美文,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积累。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拿着参考资料,讲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等等,而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自己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而没养成自己思考分析的习惯,到考试时,阅读题就不会自己阅读分析,不是乱答一气,就是空着。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老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一些阅读方法,放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先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朗读和默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理解重点段落;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拓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文本的韵味和情感,真正体会到祖国文字的优美。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的默读训练,这样更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默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例如,我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朗读是贯穿全文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体会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去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还要勤写读后感。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读与练同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提高。
写是读的升华。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读写训练点,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对闰土外貌的描写的写法,描写老师或同学的外貌,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这样的练笔形式,更能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引导学生间的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而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互帮互促,得到锻炼提升。学生间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也决定了一个人能在阅读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16/11/4 14:14:31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