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需要创新举措进行。实践中,我们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更新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生活实践来促进学生思想素养有效提高,发展道德践行能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现实紧密结合且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几乎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兴趣驱使下主动学习。首先,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一般来说,亲和力强,善于欣赏学生,上课有激情,善于鼓励学生,且知识面广,责任心强,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其次,在内容安排上要层层深入,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生活实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就是引导,思想品德课中需要的引导很多,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我们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不前时,我们不要拖着他们走,而是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教学《伸出你的手》一课时,我们就可先带着学生到敬老院去实践,组织学生与老人交流、帮助老人做事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收获的是幸福,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他人还得讲究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是金”,“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现在思想品德教学,很多知识都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践行能力。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有我们有效运用,精心组织,才能把这些有效资源发挥作用。
三、更新学习方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学习方式和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取得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二)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运用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新举措。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课堂教学时尚。因此我认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快乐地学习,促进他们思想素养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奕能,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11年。
[2]丁关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学政史地,2010年。
[3]孙红艳,增强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现实紧密结合且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几乎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兴趣驱使下主动学习。首先,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一般来说,亲和力强,善于欣赏学生,上课有激情,善于鼓励学生,且知识面广,责任心强,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其次,在内容安排上要层层深入,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生活实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就是引导,思想品德课中需要的引导很多,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我们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不前时,我们不要拖着他们走,而是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教学《伸出你的手》一课时,我们就可先带着学生到敬老院去实践,组织学生与老人交流、帮助老人做事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收获的是幸福,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他人还得讲究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是金”,“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现在思想品德教学,很多知识都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践行能力。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有我们有效运用,精心组织,才能把这些有效资源发挥作用。
三、更新学习方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学习方式和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取得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二)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运用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新举措。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课堂教学时尚。因此我认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快乐地学习,促进他们思想素养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奕能,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11年。
[2]丁关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学政史地,2010年。
[3]孙红艳,增强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0:07:49
- 【点击频次】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