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及调节策略

 

【作者】 王春玲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业和事业的成功。本文拟从情绪智力与成功的关系、初中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论初中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关键字:情绪 调节
  一、情绪智力与成功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总带有一定的态度,或喜欢或厌恶,或崇敬或鄙视。完成一件任务或工作后会感到喜悦和轻松;工作不称心时会产生不满,遇到挫折时会悲观沮丧等等,情绪最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它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计。“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就是情绪智力。高尔曼在其著作《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情商的提法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是有关情绪智力决定人们成功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曾针对青少年的情绪不良问题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超过61%和55%的学生有情绪不良和适应不良问题。教育学家指出,孩子的成长趋向与其智商高低并不存在绝对关系。决定孩子将来是否会有所成就,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和控制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有统计表明,情绪稳定、行为的目标性、忍耐、坚持性较强的孩子较容易获得学习和工作的成功。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二、初中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
  ㈠抑郁
  抑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体验,首先表现在心境上,情绪低落,沮丧,容易波动,心烦易怒。其次表现在消极的自我评价上,总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再次表现在行为上,做事力不从心,感到无兴趣、无望、无助、被动。一旦进入抑郁,高中生就会看不到生活的阳光,无心做任何事情,对周围一切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不如以前,思维速度缓慢,思考问题困难,上课、看书或做作业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
  ㈡焦虑
  焦虑是对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或结果的一种紧张担心的情绪。高中生的焦虑主要有考试焦虑和社交焦虑。
  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有某种潜在威胁时,产生的紧张的内心体验。考试焦虑有三种表现:认知表现,以担心为特征,自我评价消极;生理表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胃肠不适,多汗尿频;行为表现,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离开考场等防御或逃避行为。
  2、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在陌生人面前,或者是可能被注视的一个或多个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持续的含义是: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时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本是人类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人类的警惕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方。这种正常的紧张是短暂的,随着交往的加深,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既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但是具有社会焦虑的人,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无法自拔。
  显著的含义是:每个人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多少都会感到紧张,但是我们能较好地控制我们的行为。例如面试时,我们感到紧张,但是我们会正确回答问题,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最终获得满意的工作。但是具有社交焦虑的人的紧张程度过高,以致于不能正常表达自己。比如,在陌生人面前不能顺利、清楚地表达自己所想,也就是辞不达意。学生上课被老师提问时,由于紧张忘记了答案,也是社交焦虑。
  ㈢嫉妒
  嫉妒是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性情感。
  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差别和比较的产物,属于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差别和比较的结果是:从差别和比较中形成心理不平衡,基于此而想平衡这种不平衡心理。但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的。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嫉妒有以下特征: 
  1、明显的对抗性 
  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与本人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2、明确的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产生抵触和对抗。
  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种是采取攻击行为,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伤害。
  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地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㈣虚荣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学生考试作弊就是虚荣心在作祟。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初中生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㈠改变认识
  由于形成坏情绪的原因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面对一件事情,产生何种情绪,决定权完全在个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改变自己的看法,就会使自己心情平静,安之若素,因而端正自己的认识是调节情绪的首要方法。例如某位高中生某门课程中考试得70分,开始时他认为70分意味着他在班上的排名倒数,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教师和父母会批评自己,挫折感油然而生,感到非常痛苦。随后他进行了认知调节,70分只代表一次考试的结果,考的只是他掌握知识的一部分,他掌握的其它知识还没有考,这次成绩不能代表他的水平,他还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就不会产生挫折感,更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增强信心,迎接以后的挑战。
  ㈡学会倾诉
  不良情绪一旦产生,就会郁积在心头,只有想方设法排遣出去,才能心情舒畅。就像把一个包袱从身上去掉,身心才会感到轻松。当个体心中有了不愉快,感到痛苦时,可以与朋友进行交谈。交谈要在轻松、真诚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交谈时,把自己的郁闷、烦恼和痛苦讲给对方听,从而得到对方的同情、理解、安慰与支持,心情就会变得开朗,抑郁之气就会一扫而光。个体在向他人倾诉的过程中,即使对方不给自己安慰和帮助,个体也有包袱卸后的轻松之感。另外也可以自己倾诉,例如写日记,刚开始写时,心情烦乱,随着日记的展开,心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轻松起来。
  ㈢运动调节
  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身体轻松往往会使心情愉快,身体不舒服也会使心情变得沉重。可以通过身体状况的改变变换自己的心情。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佳时,运动一会儿,就感到心情轻松得多了。身体消耗的能量多了,使心理活动需要的能量减少到不足以维持其进行的水平,从而使个体没有精力去注意不愉快的事情。
  ㈣书法调节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高尚仁教授从事书写研究二十余年,他认为,汉字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形态及复杂的结构,学习中需要更多的智慧。写字时,视觉及精神集中于此,回顾、运笔、记忆、反馈,整个身体都参与活动又得到放松与平静。书法是三维操作过程,在练习书法时,人的呼吸、血压、心跳都会发生变化。由于书法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激活认知,加强知觉敏感性等作用,健康人练习书法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对于掌握局面做出正确判断很有帮助。以直线几何形为主的隶书、楷书有改善认知的功能,以曲线整体为主的行书、草书在情绪调节方面功能更强。情绪不佳时不妨练一练书法,抄一段散文或诗篇,一方面可体验名家的思想,一方面可在书写中调节自己的呼吸、血压、心跳,使情绪平稳。
  ㈤变换角色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位置,只要他处于这个位置,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对这个位置的特殊规定和要求。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不同,每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处理不满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时,可以变换一下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试着从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理解别人,自己也会变得愉快。如许多学生对老师持挑剔心理,认为老师应怎样怎样,如果学会换个角度看老师,假如自己是老师,自己会如何做,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㈥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有的人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定得过高,不是本人能力所能达到的,于是便终日郁郁寡欢,认为自己不得志,这是自寻烦恼。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便会心情舒畅。
  ㈦对他人的要求不要太高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如果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大失所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优点、缺点、想法和要求,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㈧为别人做点事
  每个人都有种“被他人需要的需要”,当我们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时,我们的这种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感。需要的满足,价值感的产生是快乐的源泉。
  ㈨遗忘转移法
  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好办法,当产生某不愉快的情绪时,最好能尽快地遗忘掉,使自己的思想转移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最好醉心于学习、工作,也可以和知心朋友谈学习或外出旅游,参加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或找些有益的书读读,使精力转移。活动的方式并不重要,得要的是活动会使我们的心情愉快。
  ㈩自我安慰
  遇到烦恼或不顺心的事,用“酸葡萄心理”或“甜柠檬心理”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求得心理平衡。“酸葡萄心理”即得不到的就是不好的,而“甜柠檬心理”则是自己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2、柳斌总主编,周宏、高长梅、白昆荣等主编,《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3、黄文编辑,《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8日第6版。
  4、郜云燕编辑,《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9日第4版。
  • 【发布时间】2017/1/1 10:47:44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