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关键词】 ;
【正文】《分数的再认识(一)》是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的第一课时。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对学生学情充分摸底的情况下,发现学生对一个整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总数量的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一个整体的大小。并体会部分的分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新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画3/4”、“根据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画出原来的图形”、 “拿彩笔”等多个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彩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放手让学生支说,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一个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形状不一定相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吗,举例说明”时,课前创设了多种可能,可课堂上多数学生却能思路非常清晰的说明理由,说明大胆放手,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孩子会给我们很多的惊喜!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并积极动手、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考二:在新北师大版数学中,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统称为“一个整体”,这与我们平时习惯上称为“单位1”的说法不同,我认真查阅了北师大数学教师用书,并在网上查阅了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本,都一致用的“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来描述分数。于是我还是尊重教材,课堂上用这个来描述分数的意义。是否有局限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感到:数学的教学一定要做好前后的衔接,要读懂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还要将新老教材进行对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一致。
本节课我在对学生学情充分摸底的情况下,发现学生对一个整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总数量的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一个整体的大小。并体会部分的分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新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画3/4”、“根据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画出原来的图形”、 “拿彩笔”等多个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彩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放手让学生支说,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一个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形状不一定相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吗,举例说明”时,课前创设了多种可能,可课堂上多数学生却能思路非常清晰的说明理由,说明大胆放手,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孩子会给我们很多的惊喜!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并积极动手、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考二:在新北师大版数学中,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统称为“一个整体”,这与我们平时习惯上称为“单位1”的说法不同,我认真查阅了北师大数学教师用书,并在网上查阅了新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本,都一致用的“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来描述分数。于是我还是尊重教材,课堂上用这个来描述分数的意义。是否有局限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感到:数学的教学一定要做好前后的衔接,要读懂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还要将新老教材进行对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一致。
- 【发布时间】2017/1/1 10:50:32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