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感知·玩味·入境·动情——古诗教学心得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创新诗歌教学策略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有效保障。实践中,我们可通过感知、玩味、入境、动情等“四步曲”,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提升。
关键词: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感知 玩味 入境 动情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方法都较为单一,“译+背”模式是其常态。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教学有效性低,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感受不到古诗学习乐趣,也给学生带来课业负担。我们知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古诗,源远流长,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有效进行古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宏扬民族传统美德。然而,现实中的古诗教学并不让人乐观,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创新教学策略,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去实践。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我们对此也进行了有效探索,摸索出了一套“感知·玩味·入境·动情”的教学策略,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下面,我结合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为例,谈谈具体运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感知形式美
古诗的形式美由语言、韵律、节奏以及诗篇的句式等因素综合而成。但这些“美元素”需要激发学生在在感情的朗读中才能挖掘发现。为此,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运用投影、挂图、音乐渲染等多种媒体,创设与诗歌格调相适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指导学生乐读、善读。当然,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就必须要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达到这样目的,我们先要引导学生拆词划分节奏,再标出重音,最后标韵脚,把无声文字正确地化为有声文字,为其在感情地朗读诗歌奠定基础。如:
淮上与友人别
扬 子/ 江 头/ 杨 柳/ 春,
杨 花/ 愁 杀/ 渡 江/ 人。
数 声/ 风 笛/ 离 亭/ 晚,
君 向/ 潇 湘/ 我/ 向 秦。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绘声绘色在传达优美的诗情画意,充分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进而感知其形式美。
二、咬文嚼字,深入探究,玩味意蕴美
把“浓缩就是精华”用来形容古诗的凝练一点都不过分。古诗虽文字少,但语言精美,字字精华,富有韵律,在较短的篇幅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无穷的智慧。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文化底蕴,养成高雅气质。但正是由于这样“浓缩”,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我们要“以读为径”,反复朗读,使其义自现。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熟读过程中,采取“读而生疑”策略,让学生读思结合,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想”的时间,“悟”的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酝酿,讨论,对诗意进行体验、自悟。当学生讨论后仍无法解决,再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真正做到咬文嚼字,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中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景物“杨花”?(古时多以此来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杀”字中饱含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自然就会将诗人与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于纸端。
三、展开联想,描绘图画,体验意境美
“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想象诗人“看到”的事物或“听到”的声音,以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写道: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在此可引学生联想: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怎么不会唤起诗人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呢?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写道: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湘潇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在此,又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此时风笛奏起一支凄清怨慕曲,笛声远扬,载着千钧愁情,报告着别离的时刻已经到来。这样的意境,又怎能不使人心中倍增愁绪呢?
在理解诗意展开联想的基础上,全诗的意境已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开来: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那凄清怨慕的笛声、那沧沧茫茫的江水、那满是离愁的人儿……此时,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情,分组评述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并让学生勾勒联想中的画面(课堂上作简笔画,课余着色),然后根据画面,说诗的意境,使诗与画融为一体,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四、抓住情感,渗透情感,领悟人性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诗魂。古诗教学必须抓往情感这个关键,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进而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和智慧结晶。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体验意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却不能与友人同赏风景如画的景物,反而吹响了离别的笛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触发诗人的离愁别绪……了解到此还不够,教师应巧妙地将诗人之情移植于学生的心田:激励学生从小与同学搞好关系,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让学生领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情感美,更主要的是让诗歌的人性美得以呈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其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索到的古诗教学策略,或者说是方法,虽只有感知、玩味、入境和动情,这四步,但每步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进一步的丰富,使其细节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苗欣,新课程主题整合下的古诗教学[J].教育探索,2009年。
[2]陈珠妹,古诗教学如何才能充满魅力[J].福建论坛,2009年。
[3]袁小平,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提高古诗教学效率[J].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
[4]欧红淑,古诗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年。
关键词: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感知 玩味 入境 动情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方法都较为单一,“译+背”模式是其常态。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教学有效性低,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感受不到古诗学习乐趣,也给学生带来课业负担。我们知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古诗,源远流长,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有效进行古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宏扬民族传统美德。然而,现实中的古诗教学并不让人乐观,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创新教学策略,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去实践。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我们对此也进行了有效探索,摸索出了一套“感知·玩味·入境·动情”的教学策略,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下面,我结合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为例,谈谈具体运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感知形式美
古诗的形式美由语言、韵律、节奏以及诗篇的句式等因素综合而成。但这些“美元素”需要激发学生在在感情的朗读中才能挖掘发现。为此,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运用投影、挂图、音乐渲染等多种媒体,创设与诗歌格调相适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指导学生乐读、善读。当然,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就必须要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达到这样目的,我们先要引导学生拆词划分节奏,再标出重音,最后标韵脚,把无声文字正确地化为有声文字,为其在感情地朗读诗歌奠定基础。如:
淮上与友人别
扬 子/ 江 头/ 杨 柳/ 春,
杨 花/ 愁 杀/ 渡 江/ 人。
数 声/ 风 笛/ 离 亭/ 晚,
君 向/ 潇 湘/ 我/ 向 秦。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绘声绘色在传达优美的诗情画意,充分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进而感知其形式美。
二、咬文嚼字,深入探究,玩味意蕴美
把“浓缩就是精华”用来形容古诗的凝练一点都不过分。古诗虽文字少,但语言精美,字字精华,富有韵律,在较短的篇幅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无穷的智慧。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文化底蕴,养成高雅气质。但正是由于这样“浓缩”,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我们要“以读为径”,反复朗读,使其义自现。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熟读过程中,采取“读而生疑”策略,让学生读思结合,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想”的时间,“悟”的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酝酿,讨论,对诗意进行体验、自悟。当学生讨论后仍无法解决,再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真正做到咬文嚼字,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中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景物“杨花”?(古时多以此来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杀”字中饱含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自然就会将诗人与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于纸端。
三、展开联想,描绘图画,体验意境美
“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想象诗人“看到”的事物或“听到”的声音,以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写道: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在此可引学生联想: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怎么不会唤起诗人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呢?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写道: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湘潇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在此,又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此时风笛奏起一支凄清怨慕曲,笛声远扬,载着千钧愁情,报告着别离的时刻已经到来。这样的意境,又怎能不使人心中倍增愁绪呢?
在理解诗意展开联想的基础上,全诗的意境已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开来: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那凄清怨慕的笛声、那沧沧茫茫的江水、那满是离愁的人儿……此时,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情,分组评述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并让学生勾勒联想中的画面(课堂上作简笔画,课余着色),然后根据画面,说诗的意境,使诗与画融为一体,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四、抓住情感,渗透情感,领悟人性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诗魂。古诗教学必须抓往情感这个关键,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进而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和智慧结晶。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体验意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却不能与友人同赏风景如画的景物,反而吹响了离别的笛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触发诗人的离愁别绪……了解到此还不够,教师应巧妙地将诗人之情移植于学生的心田:激励学生从小与同学搞好关系,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让学生领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情感美,更主要的是让诗歌的人性美得以呈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其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索到的古诗教学策略,或者说是方法,虽只有感知、玩味、入境和动情,这四步,但每步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进一步的丰富,使其细节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苗欣,新课程主题整合下的古诗教学[J].教育探索,2009年。
[2]陈珠妹,古诗教学如何才能充满魅力[J].福建论坛,2009年。
[3]袁小平,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提高古诗教学效率[J].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
[4]欧红淑,古诗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0:53:21
- 【点击频次】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