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低段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要充分作业的三种效应,我们应精心设计。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语文作业,是奠基中的基础,是为学生后来学习奠定兴趣支撑的最基础平台,我们更应在设计上遵循“三原则”和“三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设计 “三原则” “三优化”
我们知道,作业具有三种基本效应或作用,即发展效应、管理效应和社会效应。所谓发展效应就是指作业的本质功能,即加强学生作业具有强化知识理解、运用、记忆,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内化化实践能力,以及对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等都有积极的促使作用;而管理效应则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达到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纪律意识,实施监督管理;社会效应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来获取社会对教育、以及自身的认可。而这三种效应能否有效发挥,源于作业的精心设计。但在目前“应试”背景下,由于功利价值取向的教育追求,使作业的三种效应都在一定程度的体现了出来,还呈现出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作业的发展效应被弱化,把附加的管理效应和社会效应却凸显出来了。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和有价值的语文”的理念是相悖的,更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的理想追求相违的。作业的目的促进学生人的发展,能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内化一种生活技能,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反哺服务能力。这就是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作业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必须发挥作业的发展效应,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完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为此,我们要在作业这块培养学生能力的沃土上,充分发挥作业的发展性效应,让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我们遵循“三原则”和“三优化”。
一、作业设计应遵循“三原则”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实际,以及语文在低段的奠基要求,我们需要遵循三个实践原则,才能设计出实践性强、实效性高的作业来。
(一)主体性原则。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然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作业的发展效应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内化才能实现,教师是无法替代的,毕竟能力的形成不是帮学生把作业完成了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要能引起的主体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自觉做作业,完成作业,只有这样,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更好的发挥。
(二)分层性原则。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设计,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各个学力层次的都能感受到作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都能感受到完成作业后带来愉悦,进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望。
(三)人文性原则。人文性是语文的特有性,体现在作业中,就是指作业的教育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因素,增加语文作业中的情意含量,语文知识本身揭示的是语言实践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因此,需要我们将作业的设计置于更加开放的人文背景之中,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学生可能进行作业实践的良好平台。
二、作业设计应遵循“三优化”
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新课标要求作业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并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而传统作业方式的不但机械、呆板,而且样式单一,就是反复的读背和抄写。而有效的、富有新课标精神指导性的作业不应当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为此,我们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趣味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作业的情感内驱。作业作为学生实践的常用方式,我们也必须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让作业迸发出“诱惑力”。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求我们搜集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语文作业,尽量把所学语文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寓言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实践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作业作为学生语文实践的平台,自然要凸显语文的实践性。而学以致用就是实践性的有效落实。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的效果好。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运用,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并转变为技能。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如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别字,读广告,看使用说明书等。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并收获快乐。
总之,要使作业的效应更好地发挥,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精心设计,不要再用“题海战术”来操练学生,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学习兴趣渐失,不想学语文。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又特别是我们低段的语文教学,奠基中的基础,更应该在兴趣上为学生以后学习奠定兴趣支撑。因此,作为重要作业平台,我们应精心设计,优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生祺,小学低段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浅谈[J].教学与研究,2013年。
[2]陈可,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优化策略[J].学园,2012年。
[3]王勒,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4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设计 “三原则” “三优化”
我们知道,作业具有三种基本效应或作用,即发展效应、管理效应和社会效应。所谓发展效应就是指作业的本质功能,即加强学生作业具有强化知识理解、运用、记忆,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内化化实践能力,以及对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等都有积极的促使作用;而管理效应则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达到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纪律意识,实施监督管理;社会效应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来获取社会对教育、以及自身的认可。而这三种效应能否有效发挥,源于作业的精心设计。但在目前“应试”背景下,由于功利价值取向的教育追求,使作业的三种效应都在一定程度的体现了出来,还呈现出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作业的发展效应被弱化,把附加的管理效应和社会效应却凸显出来了。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和有价值的语文”的理念是相悖的,更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的理想追求相违的。作业的目的促进学生人的发展,能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内化一种生活技能,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反哺服务能力。这就是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作业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必须发挥作业的发展效应,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完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为此,我们要在作业这块培养学生能力的沃土上,充分发挥作业的发展性效应,让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我们遵循“三原则”和“三优化”。
一、作业设计应遵循“三原则”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实际,以及语文在低段的奠基要求,我们需要遵循三个实践原则,才能设计出实践性强、实效性高的作业来。
(一)主体性原则。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然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作业的发展效应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内化才能实现,教师是无法替代的,毕竟能力的形成不是帮学生把作业完成了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要能引起的主体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自觉做作业,完成作业,只有这样,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更好的发挥。
(二)分层性原则。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设计,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各个学力层次的都能感受到作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都能感受到完成作业后带来愉悦,进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望。
(三)人文性原则。人文性是语文的特有性,体现在作业中,就是指作业的教育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因素,增加语文作业中的情意含量,语文知识本身揭示的是语言实践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因此,需要我们将作业的设计置于更加开放的人文背景之中,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学生可能进行作业实践的良好平台。
二、作业设计应遵循“三优化”
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新课标要求作业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并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而传统作业方式的不但机械、呆板,而且样式单一,就是反复的读背和抄写。而有效的、富有新课标精神指导性的作业不应当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为此,我们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趣味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作业的情感内驱。作业作为学生实践的常用方式,我们也必须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让作业迸发出“诱惑力”。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求我们搜集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语文作业,尽量把所学语文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寓言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实践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作业作为学生语文实践的平台,自然要凸显语文的实践性。而学以致用就是实践性的有效落实。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的效果好。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运用,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并转变为技能。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如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别字,读广告,看使用说明书等。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并收获快乐。
总之,要使作业的效应更好地发挥,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精心设计,不要再用“题海战术”来操练学生,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学习兴趣渐失,不想学语文。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又特别是我们低段的语文教学,奠基中的基础,更应该在兴趣上为学生以后学习奠定兴趣支撑。因此,作为重要作业平台,我们应精心设计,优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生祺,小学低段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浅谈[J].教学与研究,2013年。
[2]陈可,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优化策略[J].学园,2012年。
[3]王勒,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4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0:53:54
- 【点击频次】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