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研究性阅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会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研究性阅读 学生 个性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而研究性阅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会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读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
那么,如何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
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2.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悟。
3.努力展现交流的真实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 在研读这种课堂模式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要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真诚尊重学习的选择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应当越好。然而,由于学生长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学生也由于长期失去个人选择的机会,个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了压抑。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就应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初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要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同伴一起来分工朗读课文,有时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最难读的句子,或者挑一个自已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来潜心品读……把读的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读课文时,我们要启发学生去提炼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专题,以便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地学习。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读的质量。如教五年级《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和学生一起提炼了课文主线后,出示了研读专题:你喜欢漓江的水,还是喜欢桂林的山呢?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老师就让学生分小组有选择地研读课文,喜欢桂林山的就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喜欢漓江水的就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因为学生研读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然非常投入,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俊;新课标下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王志香;社会标定对一般情境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3王艳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 2008(36)
4 苏琼江.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 考试周刊. 2008(13)
5吴巧英.新课程语文学习之根与本[J]. 作文教学研究. 2006(04)
6 马之先.走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误区[J]. 教育科研论坛. 2005(0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研究性阅读 学生 个性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而研究性阅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会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读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
那么,如何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
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2.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悟。
3.努力展现交流的真实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 在研读这种课堂模式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要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真诚尊重学习的选择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应当越好。然而,由于学生长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学生也由于长期失去个人选择的机会,个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了压抑。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就应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初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要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同伴一起来分工朗读课文,有时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最难读的句子,或者挑一个自已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来潜心品读……把读的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读课文时,我们要启发学生去提炼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专题,以便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地学习。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读的质量。如教五年级《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和学生一起提炼了课文主线后,出示了研读专题:你喜欢漓江的水,还是喜欢桂林的山呢?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老师就让学生分小组有选择地研读课文,喜欢桂林山的就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喜欢漓江水的就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因为学生研读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然非常投入,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俊;新课标下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王志香;社会标定对一般情境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3王艳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 2008(36)
4 苏琼江.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 考试周刊. 2008(13)
5吴巧英.新课程语文学习之根与本[J]. 作文教学研究. 2006(04)
6 马之先.走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误区[J]. 教育科研论坛. 2005(04)
- 【发布时间】2017/1/1 10:54:10
- 【点击频次】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