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鹬蚌相争》课堂教学实录
【关键词】 ;
【正文】一、出示多媒体,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看屏幕上的四幅图,你能用一个成语来给每幅图取个名字吗?
生A:自相矛盾。
生B:守株待兔。
生C:掩耳盗铃。
生D:郑人买履。
师:这四幅图都是我们曾经学的……
生齐答:寓言故事。
师:对,都是寓言故事,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故事呢?
生:寓言故事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嗯,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象这样的故事很多,今天我给大家又带一个寓言故事。(出示媒体:鹬的图片、蚌的图片、“相争”动画,渐变成“鹬蚌相争”,在课题出示出现yu、bang拼音。)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手势读:鹬/蚌/相争,再读:鹬蚌/相争,大家读,读出气势来。
(学生激情跟读,激趣效果好)
师:同学们,认识鹬、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
生:鹬,嘴巴很长。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
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生:争吵,斗争,争斗,战争,争论,争前恐后,争辩,争奇斗艳。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争论,争斗。
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自由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一)检查预习重点,强化词语积累
啄肉、威胁、夹住、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得意洋洋、喜笑颜开
指名一生读,齐读,师读左边一列,生读右边一列。
师适时评价,指导读好词语。重点强调“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威胁”等词语。
生自由再读,指名读,其余同学做动作。
(二)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课文理解新词。再读文章,读到这些词时把刚才的感觉放进去。
(指名读课文)
(三)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填好前置性作业卡。
(引导学生完成第一题“做一做”)
①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河蚌的肉,河蚌毫不示( )把鹬的嘴夹住了。
②他们互不相让,最后都筋( )力尽了。
③这时,一位渔翁过来,喜笑颜开地把它们给( )走了。
(并把这三句呈现于大屏幕上,让学生读)
三、创设学习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师导演,分别抽三生扮演鹬,蚌,渔翁,其余学生辨析)
简单的故事,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两个生字:弱、疲
师:“弱”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右是一样的。
师:双胞胎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再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师:你们说笔顺,我来写!生说师写。
“疲”什么旁?怎么写?生描红。
师:知道我这个老翁为什么轻松地就能抓到鹬蚌吗?
生:因为鹬蚌相争。
师:是啊,所以渔翁得利了。
师:让我们去感受鹬蚌争斗的场面,读一读这两段。
模拟现场。师生合作演一演。
指名读鹬的话。
师:这是什么语气?
生:威胁。吓唬。
师:有没有谁威胁过你?生举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全体鹬鸟组威胁蚌组。练习感情朗读。
师: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哪个词?
生:毫不示弱。它不放开蚌,过几天自己也会饿死。
生: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板书:毫不示弱。
师: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
他们的争斗一次就结束了吗?没有。我们就来斗三次吧!
第一次我们站着斗,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
第二次我们坐着斗,第三次注意,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是啊,斗三次力气越来越小了。第三次我们趴在桌上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累了吧?累不累?这时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筋疲力尽。师板书。
就这样,相持着,有位渔夫看见了,引读后文。
感受渔夫当时的高兴,自由读,指名读。
师:渔夫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今天太幸运了,没费力就抓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
生:今天可以美餐一顿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鹬和蚌相争。
师:此时,鹬蚌在渔夫的篓子里,听到你们这么说,它们又会怎么想呢?
生:互相责怪。鹬会说,都是你不松口。蚌会说,要是我们早点互相谦让一下,就不用成为盘中餐了。
师:后悔了。
师:渔夫的到来,说明了他们怎么样?
生:他们都遭了。
师:用一成语说。
生:两败俱伤。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同归于尽。
师:最后谁得利啊?
生:渔夫得利。
四、总结寓意,教育学生
师:所以呀,我们平常不能做鹬蚌相争的事,。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我们从中可以受到什么的教育?
生:要互相团结。
生:要互相谦让。
生:要认真思考,不能让第三人得到好处。
师:是呀,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我们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坏人钻了空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而赵国要打燕国,燕国使臣苏代来到赵王宫殿,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劝阻赵王不要派兵呢?
师:他直接说成吗?
生:不成。
师:为什么?
生:这样赵王会把苏代杀了。
师:哀求呢?
生:即使哀求赵王,虽然赵王会心软,但是还是有大臣会杀苏代。
师:那选其他方法的同学呢?你们的方法呢?
生:我会讲故事,告诉他打仗会两败俱伤。
师:你的想法和苏代的想法一样,现在我们就回到2000年前,教室就是赵王的宫殿,选一个同学变成苏代,我来做赵王,来吧。
(师生互动表演当时情景)
师:你看,赵王还会打赵国吗?
生:不会。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请大家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同学们,你看屏幕上的四幅图,你能用一个成语来给每幅图取个名字吗?
生A:自相矛盾。
生B:守株待兔。
生C:掩耳盗铃。
生D:郑人买履。
师:这四幅图都是我们曾经学的……
生齐答:寓言故事。
师:对,都是寓言故事,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故事呢?
生:寓言故事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嗯,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象这样的故事很多,今天我给大家又带一个寓言故事。(出示媒体:鹬的图片、蚌的图片、“相争”动画,渐变成“鹬蚌相争”,在课题出示出现yu、bang拼音。)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手势读:鹬/蚌/相争,再读:鹬蚌/相争,大家读,读出气势来。
(学生激情跟读,激趣效果好)
师:同学们,认识鹬、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
生:鹬,嘴巴很长。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
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生:争吵,斗争,争斗,战争,争论,争前恐后,争辩,争奇斗艳。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争论,争斗。
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自由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一)检查预习重点,强化词语积累
啄肉、威胁、夹住、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得意洋洋、喜笑颜开
指名一生读,齐读,师读左边一列,生读右边一列。
师适时评价,指导读好词语。重点强调“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威胁”等词语。
生自由再读,指名读,其余同学做动作。
(二)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课文理解新词。再读文章,读到这些词时把刚才的感觉放进去。
(指名读课文)
(三)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填好前置性作业卡。
(引导学生完成第一题“做一做”)
①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河蚌的肉,河蚌毫不示( )把鹬的嘴夹住了。
②他们互不相让,最后都筋( )力尽了。
③这时,一位渔翁过来,喜笑颜开地把它们给( )走了。
(并把这三句呈现于大屏幕上,让学生读)
三、创设学习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师导演,分别抽三生扮演鹬,蚌,渔翁,其余学生辨析)
简单的故事,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两个生字:弱、疲
师:“弱”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右是一样的。
师:双胞胎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再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师:你们说笔顺,我来写!生说师写。
“疲”什么旁?怎么写?生描红。
师:知道我这个老翁为什么轻松地就能抓到鹬蚌吗?
生:因为鹬蚌相争。
师:是啊,所以渔翁得利了。
师:让我们去感受鹬蚌争斗的场面,读一读这两段。
模拟现场。师生合作演一演。
指名读鹬的话。
师:这是什么语气?
生:威胁。吓唬。
师:有没有谁威胁过你?生举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全体鹬鸟组威胁蚌组。练习感情朗读。
师: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哪个词?
生:毫不示弱。它不放开蚌,过几天自己也会饿死。
生: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板书:毫不示弱。
师: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
他们的争斗一次就结束了吗?没有。我们就来斗三次吧!
第一次我们站着斗,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
第二次我们坐着斗,第三次注意,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是啊,斗三次力气越来越小了。第三次我们趴在桌上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累了吧?累不累?这时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筋疲力尽。师板书。
就这样,相持着,有位渔夫看见了,引读后文。
感受渔夫当时的高兴,自由读,指名读。
师:渔夫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今天太幸运了,没费力就抓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
生:今天可以美餐一顿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鹬和蚌相争。
师:此时,鹬蚌在渔夫的篓子里,听到你们这么说,它们又会怎么想呢?
生:互相责怪。鹬会说,都是你不松口。蚌会说,要是我们早点互相谦让一下,就不用成为盘中餐了。
师:后悔了。
师:渔夫的到来,说明了他们怎么样?
生:他们都遭了。
师:用一成语说。
生:两败俱伤。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同归于尽。
师:最后谁得利啊?
生:渔夫得利。
四、总结寓意,教育学生
师:所以呀,我们平常不能做鹬蚌相争的事,。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我们从中可以受到什么的教育?
生:要互相团结。
生:要互相谦让。
生:要认真思考,不能让第三人得到好处。
师:是呀,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我们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坏人钻了空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而赵国要打燕国,燕国使臣苏代来到赵王宫殿,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劝阻赵王不要派兵呢?
师:他直接说成吗?
生:不成。
师:为什么?
生:这样赵王会把苏代杀了。
师:哀求呢?
生:即使哀求赵王,虽然赵王会心软,但是还是有大臣会杀苏代。
师:那选其他方法的同学呢?你们的方法呢?
生:我会讲故事,告诉他打仗会两败俱伤。
师:你的想法和苏代的想法一样,现在我们就回到2000年前,教室就是赵王的宫殿,选一个同学变成苏代,我来做赵王,来吧。
(师生互动表演当时情景)
师:你看,赵王还会打赵国吗?
生:不会。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请大家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 【发布时间】2017/1/1 10:56:41
- 【点击频次】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