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周 莉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吴仲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但传统教学高耗低效,是新课标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实践策略开展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升  实践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常用平台。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等于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时效性,建构了高效语文课堂。其重要性成为众多语文教育人一直探求的实践课题,特别是在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出现了很多精彩纷呈的有效性课堂,但也不乏矫揉造作和东施效颦之现象,影响了“高效”课堂的生成,也影响了语文的育人效果。我们知道,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有效率,二是教学有效果。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传统教法显然捉襟见肘,无法担当如此重任,我们唯有创新,想方设法。
  一、着力引导学生朗读
  以读为为径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策略。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阅读教学真理。然而,随着“应试”讲解之风盛行,这些真理却被忘却于脑后。取而代之是“以讲代读”、“以教抢学”,教师看参考,学生听天书,都“食嚼”着别人的“条分析缕”。这当然应是语文教学的过去式了,“柳暗”之后是“花明”,我们必然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建构新的语文课堂,但“读”仍然不失为语文教学的良好方法,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教师的“教”应在引导学生如何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反复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在读中品位文章,感悟语句,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学得语文技能,习得语言运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速度与质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做到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大声地读,有情地读,反复地读,这样的读,才会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有便利。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质疑学习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教育财富。“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疑起于思,学生有疑,说明学生不仅是“文”之过口,还“意”入于脑,引发了深深思考。我们知道,思维参与的学习是有效学习,是学生走进课文、越过字里行间的有效方式,思考就是与作者交流对话。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但是现行学生多懒惰,没有质疑习惯,更不会主动深思,需要教师启发。正如古人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去进行思考,敢于把思考中的问题大胆提出。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质疑,更要让他们敢于“问难”。质疑,多从不同方面考虑,设计好有效问题情境或悬念冲突去诱导,让学生思考,形成多样的答题形式。而“问难”即学生有学习困难或思维困难,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发现,走下讲台,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文章通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阅读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的重要平台,但学不致用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运用投放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既学又用,边学边实践,这样才能学得习得,形成语文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是读说结合。开展阅读后的交流讨论,让学生把读中所思、所感、感悟,弄得的以及不懂的都相互交流。这既是一种认识深化,又是一种智慧碰撞。
  二是读练结合。适当的练习题目是学生巩固语文技能的良好方式,也是学生打开思维闸门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平常中很多教师由于过分注重练习,把阅读教学搞成了练习教学,只重知识运用,从运用角度来发展学生语文知识。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大量阅读,而获得的有教师想到的,也有很多是教师预设之外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野景偶拾确实是天然悟性,但语文需要这个“悟”。
  三是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都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它们效度如何,直接体现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们知道,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种方式,读中有写,写后又读,读写交错。现行教材编排也有此意,分长、短两条线来设计的:长线结合是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看课文插图或选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等等,这些都是读写的好例子,好方法,都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良好手段。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是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这就是阅读实践,语文实践,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参考文献:
  [1]任焕珍,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年。
  [2]李丛森,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浅谈[J].素质教育,2015年。
  [3]李芳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语数外,2015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1:00:19
  • 【点击频次】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