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课堂中强化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还要强化,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有让学生在朗读中学朗读才会有效果。特别是抓住课文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是培养他们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强化 实践策略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式,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连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学生也离不开以读为径的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朗读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但由于受到“应试”影响,课堂少了读书声,个别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自身的分析讲解中,没有注重学生的朗读,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从传统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朗读主体,多读、做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达到有感情地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才会有好的实践依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强化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抓住文章题眼,找准课文基调
题眼就是课文的题目,题眼中的关键词就好比课文的眼睛,能透过眼睛看到文章的中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也能让我们产生一定情感,这对于我们走进课文来说,无疑是很好的突破口。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可爱”一词就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草塘的热爱之情。紧紧抓住“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原来的景象——荒凉,以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景象——有宽广的草塘、翠绿的草、汹涌的浪、清凌凌的河水、倒翘尾巴的野鸡……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使学生对北大荒产生热爱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对于他们朗读课文,产生什么样的的情感来读课文,自然心里就有了底。
二、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情感
语文是披文入情的,作者的情感往往寄依于重点词语或关键句中。抓住了这些重点词语或句子,就能找到作者承载的感情。再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和思索,他们就会很容易寻找到文章的情感之源,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例如,《开国大典》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中的“直奔”就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想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因新中国成立而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再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一词,就充分表现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缔造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我们常说情动而辞发,要达到这样目的,就只有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激荡情感,才不会让我们感觉学生的品读不到位,情感体验浮于表面。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披文入境”,在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层层深入的诱导式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悟文中情感,并进行情感体验。
三、抓住心理描写,把握课文情感
人物内心状况实际是作者情感的反映,作者的情通过文中文物的描写,来折射自身心灵上的某种情感。所以,我们要把握课文情感,就可以通过抓住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进行揣摩、体会,从而达到悟情的目的。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真实地描述的是作者当时的心情——作者担心邱少云这个年轻的战士忍受不了那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会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那样的话,潜伏的部队就会暴露,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但是,邱少云既没有跳起来也没有叫起来,而是顽强地忍受着烈火烧身的煎熬,于是作者紧张的心情便变成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学生感受到了这种心情,也就为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就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四、抓住教学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能提供朗读动力的兴趣。也就是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范读使学生听准字音和揣摩出读法,还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促其想象,使其获得一定的体验。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既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又要注意各部分的语调变化,例如,《开国大典》从全文来讲,感情基调应是兴奋、激动、自豪的,但其各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应该略有变化,比如第一自然段就应用庄重而平缓的语调读。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进入情境之中。例如,读《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就可以先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然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在语速、语调、重音进行变化,特别是抓住文中的“啊”的变音来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学,要强化朗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既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他们把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还课堂于朗读,朗读之声在语文课堂中回荡。
参考文献:
[1]向坤,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J].云梦学刊,2008年。
[2]李延芬,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
[3]郭晓坤,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浅见[J].快乐阅读,2011年。
[4]陆京梅,落实重心下移,切实提高学生朗读水平[J].新课程导学,2012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强化 实践策略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式,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连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学生也离不开以读为径的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朗读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但由于受到“应试”影响,课堂少了读书声,个别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自身的分析讲解中,没有注重学生的朗读,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从传统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朗读主体,多读、做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达到有感情地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才会有好的实践依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强化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抓住文章题眼,找准课文基调
题眼就是课文的题目,题眼中的关键词就好比课文的眼睛,能透过眼睛看到文章的中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也能让我们产生一定情感,这对于我们走进课文来说,无疑是很好的突破口。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可爱”一词就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草塘的热爱之情。紧紧抓住“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原来的景象——荒凉,以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景象——有宽广的草塘、翠绿的草、汹涌的浪、清凌凌的河水、倒翘尾巴的野鸡……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使学生对北大荒产生热爱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对于他们朗读课文,产生什么样的的情感来读课文,自然心里就有了底。
二、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情感
语文是披文入情的,作者的情感往往寄依于重点词语或关键句中。抓住了这些重点词语或句子,就能找到作者承载的感情。再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和思索,他们就会很容易寻找到文章的情感之源,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例如,《开国大典》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中的“直奔”就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想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因新中国成立而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再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一词,就充分表现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缔造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我们常说情动而辞发,要达到这样目的,就只有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激荡情感,才不会让我们感觉学生的品读不到位,情感体验浮于表面。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披文入境”,在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层层深入的诱导式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悟文中情感,并进行情感体验。
三、抓住心理描写,把握课文情感
人物内心状况实际是作者情感的反映,作者的情通过文中文物的描写,来折射自身心灵上的某种情感。所以,我们要把握课文情感,就可以通过抓住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进行揣摩、体会,从而达到悟情的目的。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真实地描述的是作者当时的心情——作者担心邱少云这个年轻的战士忍受不了那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会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那样的话,潜伏的部队就会暴露,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但是,邱少云既没有跳起来也没有叫起来,而是顽强地忍受着烈火烧身的煎熬,于是作者紧张的心情便变成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学生感受到了这种心情,也就为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就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四、抓住教学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能提供朗读动力的兴趣。也就是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范读使学生听准字音和揣摩出读法,还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促其想象,使其获得一定的体验。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既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又要注意各部分的语调变化,例如,《开国大典》从全文来讲,感情基调应是兴奋、激动、自豪的,但其各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应该略有变化,比如第一自然段就应用庄重而平缓的语调读。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进入情境之中。例如,读《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就可以先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然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在语速、语调、重音进行变化,特别是抓住文中的“啊”的变音来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学,要强化朗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既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他们把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还课堂于朗读,朗读之声在语文课堂中回荡。
参考文献:
[1]向坤,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J].云梦学刊,2008年。
[2]李延芬,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
[3]郭晓坤,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浅见[J].快乐阅读,2011年。
[4]陆京梅,落实重心下移,切实提高学生朗读水平[J].新课程导学,2012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1:03:09
- 【点击频次】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