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是读懂的,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在重视读,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还应鼓励学生读出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多建平台,只有反复训练,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有感情 引导
语文姓语,乃读也,是以读为径的学科。因此,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平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知道,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有感情”的发源地。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与“有感情朗读”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初中语文这个平台上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们应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朗读,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声情并茂中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就是以朗朗之声将书面上的无声文字语言化的过程,通过自身的情感或者文章中的感情,来使书面语言朗朗化。朗读教学不仅是发声教学,更是带着情感的教学。而这过程,本身就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特别是在兴趣驱使下的情感参与。因此,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是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又有利于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落实到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多想法激趣,以趣为策,激发学生朗读情感,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情感基础。
二、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具有极强模仿力,他们对喜爱的老师的言行举止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模仿。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自身不注重普通话朗读,学生自然就不会重视,表现为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即使读不好,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正确、流利也没有关系。这样的朗读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当学生面对陌生的课文,我们要求他们很流利地朗读出来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们可以让他们自己先试着读,有了一定熟悉了,我们就可利用自身朗读优势(或多媒体)给学生示范了,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那模仿能力就能派上用场,通过以听助读,在模仿中不仅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读句等方面的错误,还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时,我让学生听我朗读,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真的感受到作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的愤慨,真的发现了雷的存在,电的轰闪,情不自禁地喊出:“啊!你们雷,你们电”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声情并茂,可极大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朗读之趣和“我要读”之需。
三、抓住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能读出字音,对感知、领悟语言文学中所传达的情意帮助不大。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务必要培养学生语感。通过引导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子,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位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四、创设配乐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情境是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的,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载体。如果再加上配乐,对情境进一步渲染,就更有催情朗读之功效---不仅让学生朗读兴趣更浓,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其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在想象中,学生就能把语言文字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眼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有了情境渲染,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还要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结合内心的体验,结合生活积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以情诵读。学生入境动情,与文中人物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书中《乡愁》这课时,配上关于母亲的背景音乐,来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伟大、勤劳、善良等高尚的品质。通过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声情并茂地范读,在音乐声中,在朗读声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关于和母亲在一起的事或母亲为自己的付出的场面。此时,我们再回头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对母亲由衷敬佩、感激、感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在这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式朗读,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的信号功能把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读起文章来,自然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自然会产生孝顺母亲、感恩母亲情感体验。
总之,读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策略,我们不仅要把读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读的意识、兴趣,让他们知道读是走进语文、明了其义的必经途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朗读的主人,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感培养,以便更好地发展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秋香,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神采飞扬[J].魅力中国,2009年。
[2]李红,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浅谈[J].教学学刊,2014年。
[3]李地金,怎样培养学生朗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1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有感情 引导
语文姓语,乃读也,是以读为径的学科。因此,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平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知道,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有感情”的发源地。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与“有感情朗读”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初中语文这个平台上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们应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朗读,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声情并茂中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就是以朗朗之声将书面上的无声文字语言化的过程,通过自身的情感或者文章中的感情,来使书面语言朗朗化。朗读教学不仅是发声教学,更是带着情感的教学。而这过程,本身就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特别是在兴趣驱使下的情感参与。因此,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是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又有利于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落实到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多想法激趣,以趣为策,激发学生朗读情感,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情感基础。
二、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具有极强模仿力,他们对喜爱的老师的言行举止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模仿。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自身不注重普通话朗读,学生自然就不会重视,表现为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即使读不好,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正确、流利也没有关系。这样的朗读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当学生面对陌生的课文,我们要求他们很流利地朗读出来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们可以让他们自己先试着读,有了一定熟悉了,我们就可利用自身朗读优势(或多媒体)给学生示范了,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那模仿能力就能派上用场,通过以听助读,在模仿中不仅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读句等方面的错误,还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时,我让学生听我朗读,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真的感受到作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的愤慨,真的发现了雷的存在,电的轰闪,情不自禁地喊出:“啊!你们雷,你们电”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声情并茂,可极大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朗读之趣和“我要读”之需。
三、抓住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能读出字音,对感知、领悟语言文学中所传达的情意帮助不大。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务必要培养学生语感。通过引导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子,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位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四、创设配乐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情境是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的,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载体。如果再加上配乐,对情境进一步渲染,就更有催情朗读之功效---不仅让学生朗读兴趣更浓,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其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在想象中,学生就能把语言文字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眼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有了情境渲染,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还要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结合内心的体验,结合生活积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以情诵读。学生入境动情,与文中人物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书中《乡愁》这课时,配上关于母亲的背景音乐,来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伟大、勤劳、善良等高尚的品质。通过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声情并茂地范读,在音乐声中,在朗读声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关于和母亲在一起的事或母亲为自己的付出的场面。此时,我们再回头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对母亲由衷敬佩、感激、感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在这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式朗读,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的信号功能把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读起文章来,自然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自然会产生孝顺母亲、感恩母亲情感体验。
总之,读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策略,我们不仅要把读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读的意识、兴趣,让他们知道读是走进语文、明了其义的必经途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朗读的主人,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感培养,以便更好地发展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秋香,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神采飞扬[J].魅力中国,2009年。
[2]李红,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浅谈[J].教学学刊,2014年。
[3]李地金,怎样培养学生朗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1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1:03:38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