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需要多措进行,既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又要授予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情感。更主要的是要多建平台,创新方式,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乐意讲解,强化分析,把本该有的朗读给挤占了,语文课堂少了朗朗书声。导致学生不仅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连基本的“正确、流利”目标也没有达到,朗读能力自然就不得培养。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从传统重分析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朗读,在朗读中学朗读,发展朗读能力。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多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
一、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读
小学生不仅模仿性强,而且自我表现欲也较强。抓住这些特征,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读,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电台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这样的开场白,就能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又如,在读写人纪事的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二、通过手势导读渗透朗读方法
手势导读是让学生掌握朗读重音和音长的良好方法,是渗透朗读技巧的重要教学策略。实践中,就是我们在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朗读
生活体验是学生产生情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引发学生共鸣,催学生朗读的有效策略。在朗读前,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在多读几遍获得“其义自见”的良好效果。在之后,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乌鸦喝水》一课,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按乌鸦口渴找水→找到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着水的顺序写的文章,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乌鸦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乌鸦的心情,教学时,我们可先提出假设,如果你渴了,找不到水喝,心里感觉怎样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乌鸦喝水一课,急切→高兴→着急→思考→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感情有了依托,有了不源,情感就能在无声文字中洋溢、流淌。
四、多建朗读平台,创新朗读方式
上面几中朗读教学策略,其重点在授予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时的感情,使其与文字需要的情感相配合,共鸣共生。但仅这样的朗读教学不够,还不能足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其实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性而言,更有必要。因此,多建朗读平台,创新朗读方式就显得有积极意义了。
(一)开展打擂台朗读。打擂台是满足小学生好胜好强的重要策略,也是激趣的良好方式。实践中,我们常运用这种方式来提升课堂活跃性,增强学习竞争性。如在读《水乡歌》一文中描写水乡美景,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来读出水乡的美景?”当学生读完后,我又说:“他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他读得好就站起来,把他赶下‘领奖台’。”接下来读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好,也就轮流当王,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坐下的同学输的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
(二)使用推荐读。这种方法虽然让少数人进行了朗读,有范读性质,但对被推荐人意义重大,很有激励性,他们总想以最好的一面在同学面前示范。这对培养他们朗读能力是很要效果的。如朗读《有趣的发现》第三段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最佳水平,不负众望。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用激将法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配乐朗读。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当然,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式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精心设计,使其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服务。只有在反复训练中,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文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鹏图,培养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水平[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
[2]陈景颖,培养感情朗读 提高朗读水平[J].新课程(教研),2011年。
[3]任燕,声声入心,绽放情智之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J].江西教育,2012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乐意讲解,强化分析,把本该有的朗读给挤占了,语文课堂少了朗朗书声。导致学生不仅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连基本的“正确、流利”目标也没有达到,朗读能力自然就不得培养。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从传统重分析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朗读,在朗读中学朗读,发展朗读能力。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多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
一、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读
小学生不仅模仿性强,而且自我表现欲也较强。抓住这些特征,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读,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电台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这样的开场白,就能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又如,在读写人纪事的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二、通过手势导读渗透朗读方法
手势导读是让学生掌握朗读重音和音长的良好方法,是渗透朗读技巧的重要教学策略。实践中,就是我们在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朗读
生活体验是学生产生情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引发学生共鸣,催学生朗读的有效策略。在朗读前,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在多读几遍获得“其义自见”的良好效果。在之后,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乌鸦喝水》一课,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按乌鸦口渴找水→找到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着水的顺序写的文章,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乌鸦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乌鸦的心情,教学时,我们可先提出假设,如果你渴了,找不到水喝,心里感觉怎样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乌鸦喝水一课,急切→高兴→着急→思考→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感情有了依托,有了不源,情感就能在无声文字中洋溢、流淌。
四、多建朗读平台,创新朗读方式
上面几中朗读教学策略,其重点在授予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时的感情,使其与文字需要的情感相配合,共鸣共生。但仅这样的朗读教学不够,还不能足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其实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性而言,更有必要。因此,多建朗读平台,创新朗读方式就显得有积极意义了。
(一)开展打擂台朗读。打擂台是满足小学生好胜好强的重要策略,也是激趣的良好方式。实践中,我们常运用这种方式来提升课堂活跃性,增强学习竞争性。如在读《水乡歌》一文中描写水乡美景,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来读出水乡的美景?”当学生读完后,我又说:“他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他读得好就站起来,把他赶下‘领奖台’。”接下来读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好,也就轮流当王,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坐下的同学输的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
(二)使用推荐读。这种方法虽然让少数人进行了朗读,有范读性质,但对被推荐人意义重大,很有激励性,他们总想以最好的一面在同学面前示范。这对培养他们朗读能力是很要效果的。如朗读《有趣的发现》第三段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最佳水平,不负众望。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用激将法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配乐朗读。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当然,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式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精心设计,使其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服务。只有在反复训练中,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文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鹏图,培养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水平[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
[2]陈景颖,培养感情朗读 提高朗读水平[J].新课程(教研),2011年。
[3]任燕,声声入心,绽放情智之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J].江西教育,2012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1:04:28
- 【点击频次】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