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唐泽见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南薰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发展道德践行能力的主阵地。实践中,我们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扮演角色,在辩论是明辨事理,促进知知结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新课标  实践策略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小学中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不是说上几节课就能达成的,也不是我们想实现就能完成的,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准绳,指导教学实践,才能有效地加以落实。
  一、设身处地,引发体验,增强社会角色意识 
  新课标明确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实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设身处地扮演文本中的角色,通过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形成良好品德。例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时,文中就有描写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时吵着要买东西的情境,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感知后模拟百货商店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便得到了提高。 
  二、搭建平台,组织辩论,引导学生明辨事理 
  辩论,不仅可训练学生口才、锻炼思维,还可以深化认识,明辨事理。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超凡的口才、敏捷的思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有意地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明辨事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在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小红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通过这样活动,既体现了《品德与社会》开放性特点,凸显了综合运用知识的特点。  
  三、开展活动,促进实践,促进学生知行结合 
  新课标强调“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堂教学多是思想教育,要转化实际行动,还需要学生现实生活实践,让学生表里如一、知行统一。因此,我们既有注重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课内导言,课外导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感同身受,促进学生内化认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这就要求品德课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体验感同身受。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感同身受,让学生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幅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却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你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总之,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系列化的养成教育,课内引导,课外实践,平时督促,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才能把“课标要求”化为学生行动,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彭昌选,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2014年。
  [2]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3]李世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新课程,2013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1:08:17
  • 【点击频次】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