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精选教具,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 ;
【正文】 现代解构主义教育大师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喜欢使用一些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或用挂图、或用实物、或用模型,更有老师们最热衷的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具的选择使用就自然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目前教具选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追求“热闹”——滥用。夸美纽斯说:“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而部分老师把这句真言过“右”地理解为“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他们认为教具越多,活动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在活动中往往是将教具轮番“上阵”,似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高,师生互动热烈,氛围相当活跃,但过多的教具使用往往忽视了其质量,有的粗糙不堪,有的科学性不强,有的不够安全,有的在使用时一晃而过,学生应接不暇……。
2、追求“花哨”——乱用。在制作和使用教具(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时,有的老师只考虑到优美、艺术,过余“花哨”的教具有时却转移了学生注意力,影响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具这个“喧宾”夺取了教学目标这个“主”的位置。
3、追求“形式”——死用。有的教师,将有些教具做万能教具使用,常常有教学活动都使用同样的或极类似的教具,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学生对该教具也失去了新鲜感,对教具理解有些麻痹,甚至是感到厌烦。
二、教具选择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教具选择使用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到教具的选择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1.教育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教具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应该无的放失;同时教具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规律,哪怕是很浅的、启蒙性的知识内容都不应违反科学道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能有效地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引导学生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是教具选择和使用的首要原则。
2.启发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教具要有新意,要有直观性、趣味性、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能把复杂、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
3.安全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教具要有安全保障,要考虑到在应用过程中是否可能出现学生的伤害事故。
(二)教具选择使用的策略
1、科学性策略:教具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的作用只能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发挥。因为同样的教具由于运用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需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需要,科学地运用教具,避免过多过滥,使其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具的展示既要直观易懂,又适时适度,不要让学生应接不暇,“消化不良”。
2、趣味性策略:充满趣味的教具能吸引学生注意,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所以教具选择和使用要多种多样,尽可能具备动态和立体的效果,可以调动学生的手、眼、耳、脑等;同时要注意教具创新,如教师可对教具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做些效果处理,使教具表现出适当的夸张而与众不同,这样会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用性策略:教具是否实用,要看教具运用时能否在取得预定教学效果的同时,又不浪费时间、人力、物力。许多传统教具运用起来简单、方便、有效,且制作成本经济实惠,如采用粉笔、黑板,在书写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的当堂示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简笔画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图片适用于多种场合。有时一个教具可以在多科、多个不同教学内容中使用,这就需要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应开展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例如,举办一些有益的竞赛、展览、观摩活动,促进经验的交流;同教材、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一些信息资源可实现共享。例如钟表模型这一教具可以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认识钟表时使用,也可以在五年级《数学》教学图形旋转时使用,还可以在《科学》教学中使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具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效果服务的,其使用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目前教具选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追求“热闹”——滥用。夸美纽斯说:“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而部分老师把这句真言过“右”地理解为“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他们认为教具越多,活动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在活动中往往是将教具轮番“上阵”,似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高,师生互动热烈,氛围相当活跃,但过多的教具使用往往忽视了其质量,有的粗糙不堪,有的科学性不强,有的不够安全,有的在使用时一晃而过,学生应接不暇……。
2、追求“花哨”——乱用。在制作和使用教具(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时,有的老师只考虑到优美、艺术,过余“花哨”的教具有时却转移了学生注意力,影响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具这个“喧宾”夺取了教学目标这个“主”的位置。
3、追求“形式”——死用。有的教师,将有些教具做万能教具使用,常常有教学活动都使用同样的或极类似的教具,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学生对该教具也失去了新鲜感,对教具理解有些麻痹,甚至是感到厌烦。
二、教具选择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教具选择使用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到教具的选择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1.教育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教具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应该无的放失;同时教具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规律,哪怕是很浅的、启蒙性的知识内容都不应违反科学道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能有效地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引导学生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是教具选择和使用的首要原则。
2.启发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教具要有新意,要有直观性、趣味性、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能把复杂、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
3.安全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教具要有安全保障,要考虑到在应用过程中是否可能出现学生的伤害事故。
(二)教具选择使用的策略
1、科学性策略:教具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的作用只能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发挥。因为同样的教具由于运用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需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需要,科学地运用教具,避免过多过滥,使其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具的展示既要直观易懂,又适时适度,不要让学生应接不暇,“消化不良”。
2、趣味性策略:充满趣味的教具能吸引学生注意,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所以教具选择和使用要多种多样,尽可能具备动态和立体的效果,可以调动学生的手、眼、耳、脑等;同时要注意教具创新,如教师可对教具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做些效果处理,使教具表现出适当的夸张而与众不同,这样会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用性策略:教具是否实用,要看教具运用时能否在取得预定教学效果的同时,又不浪费时间、人力、物力。许多传统教具运用起来简单、方便、有效,且制作成本经济实惠,如采用粉笔、黑板,在书写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的当堂示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简笔画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图片适用于多种场合。有时一个教具可以在多科、多个不同教学内容中使用,这就需要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应开展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例如,举办一些有益的竞赛、展览、观摩活动,促进经验的交流;同教材、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一些信息资源可实现共享。例如钟表模型这一教具可以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认识钟表时使用,也可以在五年级《数学》教学图形旋转时使用,还可以在《科学》教学中使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具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效果服务的,其使用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 【发布时间】2017/1/1 11:11:11
- 【点击频次】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