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作者】 王民强

【机构】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逻辑思维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就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相反,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不理解,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概念
  在小学数学课中,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因此上好概念数学课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已知生活经验出发。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中,就一个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会很快的记住,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有必要让孩子“知其所以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会量角,但是“三角形的内角是什么?”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隐藏性的概念知识教学,所以课上我让孩子们对子之间互相指一指自制三角形的内角,并标上角1、2、3,为下面的操作推导内角和做铺垫。因此,在有关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特点,进行了有选择的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在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方式,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训练来巩固概念。这种方式带给学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在解题方面,由于对概念没有理解,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其次,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孤立地学习概念
        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如此,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概念与应用脱节
        在概念学习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其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应用环节,很少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其二,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解题,然而为解题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习题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更无从去复习、巩固相应概念。其实,这两种错误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漠视了概念的应用环节,想当然地以为概念与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其实,概念和应用是分不开的,要想轻松解题,就必须掌握概念,要掌握概念,就必须多解题、多应用概念。
  二、生活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如果要求把学生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不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就一片茫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好引入,可以是故事引入,也可以借助实际生活引入,让学生在数学和生活经验中搭建起联系的桥梁,通过丰富、典型的感知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概念引入做好铺垫。如在《可能性》这一课中,是要让学生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所以课前我设计了一个谈话游戏,“这节课我将上一节数学公开课”、“课上我会带领孩子们去操场做游戏”、“课上张校长会来听课”,让学生用规范的词语回答,如“一定”、“不可能”、“可能…也可能…”。
        三、活动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所以概念课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认识单位1》这课中,我设计的一个活动是: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设计一个分数。(2-3分钟)②设计出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设计的分数,重点讲出这个分数的产生过程,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活动生成分数的过程认识单位“1”。又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通过摸一摸自身和同桌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让同学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让同学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同学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笼统性与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思维的不时突破和发展,初步建立面的表象。
  四、种子课引领概念课构建。
  数学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俞正强在《种子课》一书中说道“用生长代替重复,种子课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在小学教学中,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不论是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都要不断重复关于计量单位的学习,我们是不是对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的都要设计一个环节,重复这个过程呢?所以概念课的学习中,种子课的引领是很有必要的,一、二年级我们已经知道了长度的单位,那么在上面积单位的课时,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我们知道长度有厘米,重量有克,那么现在面积的大小比较,需要什么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x页至第x页,或者观看微视频《认识面积单位》,当然角的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无非是一棵树上再挂片叶子而已。但是厘米的认识,需要教给学生研究方法、策略,有创造,而面积的认识就可以组织孩子自己阅读或者看微视频。
  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概念系统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概念系统的建立可以按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内涵,还可以利用集合图或者知识树的形式表示,从一年级开始,慢慢地知识树就会发芽长叶,到五年级的时候,就会变成一颗颗的枝繁叶茂的树,有关于数的,有关于单位的,也有关于空间图形的……
  • 【发布时间】2017/1/1 11:16:22
  • 【点击频次】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