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多样化导入中开启语文新课教学

 

【作者】 游娜娜

【机构】 四川省广安恒升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任何有效的方法都是在变化中实现的,不变的策略只能让人生腻。新课导入也是如此。实践中,我们应让导入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新颖有趣、能诱思的导入中开启语文新课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入方法   多样化  开启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作用巨大,更需要较高的艺术性。正如常言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需要创新设计导入。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开课导入,都想在开课的两三钟便可把学生视野聚焦到新课教学中来,能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专注学语文、用语文。这不仅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能促进教学有效性大幅提升。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非常必要的。
  一、运用情境导入法开课
  情境是新课改实践中获得的能帮助课堂取得实效性的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成为了众多教师教学的首选方法,现在已被运用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了,甚至各个环节。而用于导入环节自然就在之列。我们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从精彩的导语开始的。一段精彩的导语往往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讲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朗诵几句抒情性强的诗歌,做一个简单易懂的实验,唱一支嘹亮动人的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如我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大家齐唱一遍《好汉歌》(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摘出其中的三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巧妙地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课时水到渠成,势如破竹。又如在讲《愚公移山》导入时,我可以利用书中的彩色插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请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找出课文中与之相应的内容。 
  二、运用悬念导入法开课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没有质疑意识,需要我们通过“教有疑”的策略来诱发。而运用悬念设疑则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我们知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生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如果能够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成为学习动力,那么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悬念或疑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如在《藤野先生》一课中,“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一下鲁迅的这位老师。
  三、运用故事导入法开课
  爱听故事是人之常情,对初中学生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成语、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信客》这篇课文时,文章主旨是为了突出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前导入的时候,我选取了曾子杀猪这段故事。通过曾子言而有信教育孩子这一点来切入主题。还有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先让学生复述小学时学过的晏子使楚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能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四、运用音乐导入法开课
  音乐是点燃激情的重要手段。新授前,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通过音乐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导入---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学生在“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催情下,自然情感受到触发,产生敬父感恩之情。此时,我们再顺势开课,来学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引导学生说这篇文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又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我们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五、运用设问导入法开课
  设问导入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进行的新课导入方法。导入时,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激发学生“想知下文如何”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成功》一课时,上课开始,我们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人都渴望获得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但是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思考过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想的?”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对课文产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这过程中,我们就是采用了设问导入法,运用这种方法,其关键就是在设计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使设计的问题鲜明突出,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能催以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有探究欲望,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再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沿着线索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进而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开启新课教学。
  总之,我们要创新设计导入环节,尽可能让导入方式多样化,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在惊奇和新颖中催发学习欲望,产生“我要学”之需,进而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与教师共同踏上奔向高效课堂的创建之旅。
  参考文献:
  [1]明春生,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浅谈[J].考试周刊,2012年。
  [2]李辉,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的策略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
  [3]刘洪平,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浅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1:36:44
  • 【点击频次】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