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课堂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新课改中得以生成,由于其目标明确,有时代感,故而迅速被广泛应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这种方法,落实这种理念,体现了教者的新课改的实践精神和全面为学生发展的教学决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实施
小学数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时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把数学学科优势和创新教育的追逐目标很好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开发应用,使其兑现,担当起奠基作用,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一、培养学生创新勇气,增强创新信心
信心是学习之帆,勇气是克服困难之耐力。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就必须使之具有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当这两者都具备时,他们才能勇于开拓,奋发向上,有坚韧顽强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力、顽强的意识和毅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一丝不苟、勤奋学习的科学态度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想法,不要一见到学生发生错误就进行训斥,或者轻易加以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我们不但要呵护,还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使之更成熟,有新意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实践中,我们只要适当引导爱动脑筋的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有不同意见、有不同声音。并通过及时表扬,使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就能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并进行实践。
二、创设新奇有趣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手段,数学学科是载体,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埋单。因此,我们拓展创新教育模式,创设出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开启教育,让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激发。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新知识的掌握是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拓展应用新知,促进创新发现
创新,离开不开已有知识,离不开自身经验。也就是说,创新不是突发奇想,总有一定基础相联系。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抓住共同点,区别不同处,在新与旧的对比中,以及综合运用中发现新的秘密,获得创新发现。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学生从中懂得了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变为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规律。但课即将结束时,出了个拓展思考题25×(20-2)和25×20-25×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发现。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结果相同。我们顺势引导,与今天所学的乘法分配律相联系,同学抓住了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大胆地创新思考,总结出一个新的乘法定律:两个数相减的差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一个相乘的积相减。这样使教材的内容得到了延伸,学生创造性地发现了新规律,并能创造性地应用这一规律对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进行简便计算。学生不仅对分配律加深了理解,又是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得到了推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培养自创能力
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发挥想象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整理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两位数减去3的差再与这个两位数相乘,积是2754,这个两位数是多少?”本题需要用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解,而对小学生常规解法是行不通的。我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思考。有位学生不懈努力,运用超常的思维方法解答了出来。他大胆设想:首先尝试用50*50=2500,结果小于2754,又改用50*53=2650,结果仍小于2754,再用51*54试乘,结果正好是2754。这样学生在多次反复探索中大胆发挥、大胆创造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他把独特的喜悦带给了老师,也送给了来一同分享。平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难题,我不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勇于尝试,让学生在更多的机会中产生独自的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创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而应用创新教育,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效果,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开展创新教育,尽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发现问题,自己探索总结得出规律,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创造的信心、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黄定权,利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创新教育之我见[J].速读旬刊,2015年。
[2]张富,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之我见[J].读写算,2015年。
[3]韦光荣,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之我见[J].读写算,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实施
小学数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时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把数学学科优势和创新教育的追逐目标很好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开发应用,使其兑现,担当起奠基作用,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一、培养学生创新勇气,增强创新信心
信心是学习之帆,勇气是克服困难之耐力。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就必须使之具有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当这两者都具备时,他们才能勇于开拓,奋发向上,有坚韧顽强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力、顽强的意识和毅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一丝不苟、勤奋学习的科学态度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想法,不要一见到学生发生错误就进行训斥,或者轻易加以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我们不但要呵护,还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使之更成熟,有新意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实践中,我们只要适当引导爱动脑筋的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有不同意见、有不同声音。并通过及时表扬,使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就能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并进行实践。
二、创设新奇有趣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手段,数学学科是载体,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埋单。因此,我们拓展创新教育模式,创设出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开启教育,让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激发。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新知识的掌握是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拓展应用新知,促进创新发现
创新,离开不开已有知识,离不开自身经验。也就是说,创新不是突发奇想,总有一定基础相联系。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抓住共同点,区别不同处,在新与旧的对比中,以及综合运用中发现新的秘密,获得创新发现。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学生从中懂得了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变为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规律。但课即将结束时,出了个拓展思考题25×(20-2)和25×20-25×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发现。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结果相同。我们顺势引导,与今天所学的乘法分配律相联系,同学抓住了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大胆地创新思考,总结出一个新的乘法定律:两个数相减的差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一个相乘的积相减。这样使教材的内容得到了延伸,学生创造性地发现了新规律,并能创造性地应用这一规律对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进行简便计算。学生不仅对分配律加深了理解,又是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得到了推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培养自创能力
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发挥想象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整理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两位数减去3的差再与这个两位数相乘,积是2754,这个两位数是多少?”本题需要用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解,而对小学生常规解法是行不通的。我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思考。有位学生不懈努力,运用超常的思维方法解答了出来。他大胆设想:首先尝试用50*50=2500,结果小于2754,又改用50*53=2650,结果仍小于2754,再用51*54试乘,结果正好是2754。这样学生在多次反复探索中大胆发挥、大胆创造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他把独特的喜悦带给了老师,也送给了来一同分享。平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难题,我不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勇于尝试,让学生在更多的机会中产生独自的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创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而应用创新教育,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效果,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开展创新教育,尽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发现问题,自己探索总结得出规律,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创造的信心、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黄定权,利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创新教育之我见[J].速读旬刊,2015年。
[2]张富,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之我见[J].读写算,2015年。
[3]韦光荣,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之我见[J].读写算,2014年。
- 【发布时间】2017/1/1 11:37:16
- 【点击频次】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