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着眼朗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探讨的问题,我们应深入到学生心中去,进入到文本中去,用朗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从而进一步促进语文素养的迅速提升。
关健词:兴趣培养 朗读教学 语文素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激发兴趣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必须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记得那是发生在春夏之交的一个午后,刚好是我的一节语文课。当时,天气很热,再加上没有风,整个教室异常闷热。学生们一个个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对上课没有丝毫的兴趣。怎么办呢?课总得上吧!于是,我就努力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是,任凭我怎么激情导入,他们还是无动于衷。当时,我真的有点被激怒了,恨不得骂他们一通,可仔细想想还是不行。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朗读,对,就这么办!于是,我告诉学生,老师想为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几个“机灵鬼”一听马上来了劲,说:“这是29课。”我见他们有点反应,就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课文来。我一边读,一边观察他们的反应,我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一个一个地被我的“激情”所感染,他们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书本,有些甚至目不转晴地望着我,直到我读完整篇课文。见到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我就按照原来的计划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有一个学生特地跑上来对我说:“老师,你刚才故事讲得真好听。”他,就是刚刚上课时趴在课桌上佯装睡觉的孩子。如果,那时我当众批评他的话,这一次他是感受不到朗读的魅力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赞扬的话,我想,至少我用我的朗读已经“感染了他”。 所以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朗读,强化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很多次在书上见到这个句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次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每当遇上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或是诗词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反复去朗读,直到他们体验出文中的“滋味”,并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语感,加深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一课时,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很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段话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我认为都是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体会的。于是,我就让他们反复地去读。结果,他们很快地就领会了其中的“滋味”,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再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这样写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像这样的段落,我想唯独让学生们在充分地朗读后才能领略到它的美。
三、朗读,积累语言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朗读比较中我们同样能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精妙,从而达到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如《柳树醒了》一文中这样描写柳树:“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把“醒了”换成“绿了”、“软了”、“高了”等词语好不好?行不行?我是让学生们反复去朗读,然后比较体会,逐步培养他们对词语的敏感性。再如《小伙伴》一文中,安娜又说:“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如果去掉,效果怎样?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发现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个词恰当地表明了安娜当时不仅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帮助玛莎解决中餐的难题,还在一旁无端地猜测和说教着。在教学《丑小鸭》一课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反复朗读。“她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这样的练习,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说了很多词语。如小小的、毛茸茸的、黄黄的、可怜的、机灵的、可爱的等等,在交流中,学生既动口说,又水到渠成积累了词语,收获颇丰。
四、朗读,品味佳作
一篇优秀的作品,它凝聚了作者的灵感、激情的思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的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于这样的文章,我的教学策略,还是以读为主,逐渐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如《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段话声调搭配自然和谐,语调充满抑扬顿挫之美。通过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而且还能品味出文章的主旨:产生尊长辈、爱劳动、爱家庭的意识,努力成为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再如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句子中的四个动词形象贴切地写出了秋天的美景。
五、朗读,启迪想像
想像,就是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形象,由已有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再现生活的能力。我把它解读成领会文本意境的通途,发展语言艺术的捷径。具体的方法是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像,头脑中出现相应的画面,这样,课文的语义层面、情感层面就在这琅琅读书中渐渐地被把握了。如《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描述了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找妈妈,在寻找的过程中它们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成了一群真正的青蛙。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使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出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语义层面,并逐渐产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
六、朗读,感悟体验
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起重视起朗读教学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最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伴随着动听的语言把自己带进文章美妙的意境之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朗读从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必要将它继承并发扬!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蒋芳《大阅读,小细节——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2011年07期
张润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快乐阅读2011年12期
冷泽民《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研究2012年01期
关健词:兴趣培养 朗读教学 语文素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激发兴趣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必须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记得那是发生在春夏之交的一个午后,刚好是我的一节语文课。当时,天气很热,再加上没有风,整个教室异常闷热。学生们一个个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对上课没有丝毫的兴趣。怎么办呢?课总得上吧!于是,我就努力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是,任凭我怎么激情导入,他们还是无动于衷。当时,我真的有点被激怒了,恨不得骂他们一通,可仔细想想还是不行。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朗读,对,就这么办!于是,我告诉学生,老师想为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几个“机灵鬼”一听马上来了劲,说:“这是29课。”我见他们有点反应,就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课文来。我一边读,一边观察他们的反应,我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一个一个地被我的“激情”所感染,他们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书本,有些甚至目不转晴地望着我,直到我读完整篇课文。见到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我就按照原来的计划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有一个学生特地跑上来对我说:“老师,你刚才故事讲得真好听。”他,就是刚刚上课时趴在课桌上佯装睡觉的孩子。如果,那时我当众批评他的话,这一次他是感受不到朗读的魅力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赞扬的话,我想,至少我用我的朗读已经“感染了他”。 所以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朗读,强化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很多次在书上见到这个句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次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每当遇上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或是诗词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反复去朗读,直到他们体验出文中的“滋味”,并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语感,加深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一课时,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很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段话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我认为都是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体会的。于是,我就让他们反复地去读。结果,他们很快地就领会了其中的“滋味”,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再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这样写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像这样的段落,我想唯独让学生们在充分地朗读后才能领略到它的美。
三、朗读,积累语言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朗读比较中我们同样能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精妙,从而达到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如《柳树醒了》一文中这样描写柳树:“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把“醒了”换成“绿了”、“软了”、“高了”等词语好不好?行不行?我是让学生们反复去朗读,然后比较体会,逐步培养他们对词语的敏感性。再如《小伙伴》一文中,安娜又说:“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如果去掉,效果怎样?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发现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个词恰当地表明了安娜当时不仅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帮助玛莎解决中餐的难题,还在一旁无端地猜测和说教着。在教学《丑小鸭》一课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反复朗读。“她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这样的练习,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说了很多词语。如小小的、毛茸茸的、黄黄的、可怜的、机灵的、可爱的等等,在交流中,学生既动口说,又水到渠成积累了词语,收获颇丰。
四、朗读,品味佳作
一篇优秀的作品,它凝聚了作者的灵感、激情的思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的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于这样的文章,我的教学策略,还是以读为主,逐渐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如《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段话声调搭配自然和谐,语调充满抑扬顿挫之美。通过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而且还能品味出文章的主旨:产生尊长辈、爱劳动、爱家庭的意识,努力成为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再如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句子中的四个动词形象贴切地写出了秋天的美景。
五、朗读,启迪想像
想像,就是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形象,由已有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再现生活的能力。我把它解读成领会文本意境的通途,发展语言艺术的捷径。具体的方法是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像,头脑中出现相应的画面,这样,课文的语义层面、情感层面就在这琅琅读书中渐渐地被把握了。如《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描述了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找妈妈,在寻找的过程中它们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成了一群真正的青蛙。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使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出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语义层面,并逐渐产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
六、朗读,感悟体验
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起重视起朗读教学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最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伴随着动听的语言把自己带进文章美妙的意境之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朗读从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必要将它继承并发扬!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蒋芳《大阅读,小细节——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2011年07期
张润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快乐阅读2011年12期
冷泽民《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研究2012年01期
- 【发布时间】2017/1/1 11:38:06
- 【点击频次】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