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乐观。其原因既有师资不足、重视不够又有教育形式化、教育方式单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讲座和心理健康咨询室等途径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但在中职阶段,他们的学业负担普遍过于沉重,再加上家长、老师期望值过高,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在学习、升学、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调查表明“从整体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高中学生差。”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乐观。其原因既有师资不足、重视不够又有教育形式化、教育方式单一。
其实,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讲座和心理健康咨询室等途径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中那一篇篇生动形象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课文以及作文、口语交际的训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而且,学生的心理动态也往往在语文教学中的“说”、“写”中流露出来,这有利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不少学生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以他们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同学大多都能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久而久之,同学们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凭借评价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
研究表明,恰当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具有激励功能。重视肯定性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构建学生自信的学习心理环境。较高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营造学生成功的心理环境,激起他们向更高目标奋进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强化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取而代之;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是第四层次——尊重需求,这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学生就会努力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努力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
3、 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人人都一帆风顺事事成功的,失败总会有的,挫折也在所难免,尤其对中职学生来讲,挫折和失败会有更多的机会不期而遇。为此,及时对中职学生做心理疏导和预防是很有必要的。而就中职学生来讲,所面临的挫折大多数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贫困等情况。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很好的文章,我们不妨拿来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来用。我们可以指引学生从屈原的被贬遭逐仍冒死进谏中,读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从勾践的“卧薪尝胆”和项羽的“破釜沉舟”中,读出“有心人天不负”和“有志者事竟成”;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读懂“中国的脊梁”;从“苏武牧羊”中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出忍辱负重者的正直;从《老人与海》中,感受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从《报任安书》中培养学生不屈服于逆境,在逆境中崛起的人格。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力和坚韧品质教育,净化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其高尚情操的教育渗透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让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诵读等多种形式深入领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使他们的生命在进取中得到升华。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听、说、读、写。通过写作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置学生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之中,引起他们的联想,触发他们的情感,从人与人的关系中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此外,语文教师也可以从他们的作文中窥探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在评语中与他们进行心灵间的对话,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渗透心灵健康教育。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眼中的XX》,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别人来正确了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走近他人》,可以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增进了解;“挫折”话题的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挫而弥峰的进取精神。“感悟真情”话题的文章,可以促进学生感受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学会感恩……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写作练习,学生会对人生逆境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对社会、他人心存感激,从而恰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每周都安排学生写日记、周记,把生活中发现,发生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宣泄在日记里,作文中,在写评语的时候,我或安慰,或激励,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有时面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私下里与他们面谈,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做他们的倾听者,知心人。在每周的作文点评中,组织同学交流,肯定作文的积极立意,认同这些是好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肯定一切美好的事物,种种美德,如自信,自强不息,正直,宽容,坚强,与人为善,友爱等,对于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及时引导,让学生坚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在作文中命题中,我还有意识的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后让学生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为题写作文,这类作文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让学生长时间泡在课本里,必然接触面狭窄,思想幼稚单纯。课程改革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走向自然、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与名人同行”综合性实践活动时,一个个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而成就大业的杰出人物,也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司马迁身受宫刑,遭受巨大屈辱而终铸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诺贝尔在父兄都被试验的炸药炸死的情况下,忍受住沉重打击而成功研制出炸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则是在全身只有一个手指能动的状态中写成《时间简史》,进行宇宙黑洞的研究。日积月累,点滴熏陶,引导学生们树立崇高的思想,顽强坚韧的品格,建立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意识到挫折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还可以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同时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智慧背囊》一书中很多精美的文章都蕴含深刻的哲理,阅读这些故事,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或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或增进学生的自信心,或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或让学生充满爱心、学会关心他人。再如《读者》《意林》等书籍杂志,其中都有许多佳文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更能起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阅读《简·爱》,学生会懂得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懂得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懂得人可以贫穷但不可以没有远大志向。总之,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健康的心理也就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如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培养学生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辩别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等。但是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判断和抉择,应该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动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要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身为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一种综合效应,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公正客观的评价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剖析,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完成人格,人品,心智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但在中职阶段,他们的学业负担普遍过于沉重,再加上家长、老师期望值过高,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在学习、升学、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调查表明“从整体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高中学生差。”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乐观。其原因既有师资不足、重视不够又有教育形式化、教育方式单一。
其实,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讲座和心理健康咨询室等途径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中那一篇篇生动形象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课文以及作文、口语交际的训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而且,学生的心理动态也往往在语文教学中的“说”、“写”中流露出来,这有利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不少学生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以他们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同学大多都能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久而久之,同学们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凭借评价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
研究表明,恰当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具有激励功能。重视肯定性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构建学生自信的学习心理环境。较高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营造学生成功的心理环境,激起他们向更高目标奋进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强化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取而代之;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是第四层次——尊重需求,这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学生就会努力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努力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
3、 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人人都一帆风顺事事成功的,失败总会有的,挫折也在所难免,尤其对中职学生来讲,挫折和失败会有更多的机会不期而遇。为此,及时对中职学生做心理疏导和预防是很有必要的。而就中职学生来讲,所面临的挫折大多数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贫困等情况。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很好的文章,我们不妨拿来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来用。我们可以指引学生从屈原的被贬遭逐仍冒死进谏中,读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从勾践的“卧薪尝胆”和项羽的“破釜沉舟”中,读出“有心人天不负”和“有志者事竟成”;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读懂“中国的脊梁”;从“苏武牧羊”中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出忍辱负重者的正直;从《老人与海》中,感受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从《报任安书》中培养学生不屈服于逆境,在逆境中崛起的人格。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力和坚韧品质教育,净化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其高尚情操的教育渗透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让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诵读等多种形式深入领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使他们的生命在进取中得到升华。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听、说、读、写。通过写作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置学生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之中,引起他们的联想,触发他们的情感,从人与人的关系中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此外,语文教师也可以从他们的作文中窥探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在评语中与他们进行心灵间的对话,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渗透心灵健康教育。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眼中的XX》,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别人来正确了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走近他人》,可以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增进了解;“挫折”话题的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挫而弥峰的进取精神。“感悟真情”话题的文章,可以促进学生感受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学会感恩……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写作练习,学生会对人生逆境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对社会、他人心存感激,从而恰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每周都安排学生写日记、周记,把生活中发现,发生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宣泄在日记里,作文中,在写评语的时候,我或安慰,或激励,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有时面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私下里与他们面谈,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做他们的倾听者,知心人。在每周的作文点评中,组织同学交流,肯定作文的积极立意,认同这些是好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肯定一切美好的事物,种种美德,如自信,自强不息,正直,宽容,坚强,与人为善,友爱等,对于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及时引导,让学生坚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在作文中命题中,我还有意识的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后让学生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为题写作文,这类作文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让学生长时间泡在课本里,必然接触面狭窄,思想幼稚单纯。课程改革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走向自然、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与名人同行”综合性实践活动时,一个个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而成就大业的杰出人物,也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司马迁身受宫刑,遭受巨大屈辱而终铸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诺贝尔在父兄都被试验的炸药炸死的情况下,忍受住沉重打击而成功研制出炸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则是在全身只有一个手指能动的状态中写成《时间简史》,进行宇宙黑洞的研究。日积月累,点滴熏陶,引导学生们树立崇高的思想,顽强坚韧的品格,建立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意识到挫折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还可以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同时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智慧背囊》一书中很多精美的文章都蕴含深刻的哲理,阅读这些故事,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或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或增进学生的自信心,或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或让学生充满爱心、学会关心他人。再如《读者》《意林》等书籍杂志,其中都有许多佳文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更能起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阅读《简·爱》,学生会懂得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懂得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懂得人可以贫穷但不可以没有远大志向。总之,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健康的心理也就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如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培养学生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辩别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等。但是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判断和抉择,应该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动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要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身为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一种综合效应,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公正客观的评价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剖析,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完成人格,人品,心智的教育任务。
- 【发布时间】2017/3/7 15:57:29
- 【点击频次】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