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怎样钻研教材

 

【作者】 肖 安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钻研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包括学习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读小语整套课本,熟悉各册教材,钻研一组教材;从整体上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训练序列、编写意图,准确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在各部分的要求,把握基本功训练的点、线、面。课文是教材的主体,为了准确掌握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步骤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整体把握教材,特别是在把握一组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篇课文。理解教材也不是单纯的从整体到部分,而要走几个来回才能有透彻的理解。 
  一、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思想。  
  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也是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既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如第十册《丰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文1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划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红军行军途中自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将军面对严峻的形势不无担忧;第二段(3-13自然段),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课文第一段写得简略,不是重点,把故事放入了特定的环境,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这样的环境分不开,不可少。课文中着重描写、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军需处长,另一位是将军。将军神态的变化,情感的外露,突出了军需处长震撼人心的精神品格,完成了对军需处长高大形象的塑造,同时展示了将军身担重任、关心战士、心怀风云的精神风貌。课文最后一句与第一段“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相照应,点出军需处长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红军精神,预示了这样的队伍是必胜的队伍。课文通过描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以及红军战士对他的崇敬之情,揭示了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
        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驾驭语言,这就要吃透字、词、句,准确理解语言。由于课文中的词句受到特定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准确理解是不容易的。《丰碑》一课,“愣”字在课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了,“愣了一下”,这里的“愣”是因为事情突然出现,所以“愣了一下”。当得知冻死的就是负责后勤给养的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因为听到此事如雷击顶,出乎意料,心潮起伏,情感复杂,而久久地“愣住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中仔细揣摩、领悟,含义是不同的。本课的两个长句,也是需要很好品味的,第一个是第二自然段的第3句话。这个句子很长,先总说“等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具体说明红军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长句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形势的严峻,强化了特定情境,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第二个长句是第12自然段第3句:“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句话可以用短句“他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为什么要用长句子呢?用这个长句是有意放缓速度,尽情抒发将军也包括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要细细揣摩才能品味长句的内涵。再如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含义很深,是全文的重点句,是一个闪光的、点题的句子。如何理解“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描绘了“形”,又传了“神”,形神兼备。从形象上讲,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从精神上体会,还有更深的含义,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崇高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是人们心中一座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碑,永远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三、钻研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丰碑》是篇革命回忆录。文章先抑后扬,写得极有波澜。主题鲜明,详略有当,形象生动,感情丰富,深邃的主题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结合得比较完美。《丰碑》一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致、逼真,给读者以呼之欲出之感;二是情感浓烈,人物喜怒哀乐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而感情变化只是通过他的语言、神态反映出来的。课文多次写到将军的神态变化,钻研课文时要尽细理清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地方。一是在行军途中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将军“愣了一下”,二是将军看到冻死的老战士,“脸色顿时严肃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三是将军叫军需处长来,没人回答他,“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四是将军得知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眼睛湿润了”,“他……缓援地举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作者不惜重彩浓墨描写将军的神态变化,目的是反映将军的感情变化;课文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的描写更是细致、具体。先总写战士倚靠树干坐着,再分写他镇定、安详的样子。“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对老战士的神态描写与题目联系十分紧密,表面是写老战士的神态,实际上是揭示丰碑的含义: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红军战士好似一尊塑像,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为革命而死,视死如归,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他的崇高精神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丰碑。 课文向我们讲述红军在攀登云中山的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情感发展的高潮是描写军需处长形象的那一段。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将军情感的变化,读者的感情也由深深的感动到达无限崇敬的顶峰。钻研课文时要深入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认真把握。
        四、吃透课文在训练组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
        教材第八册第7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重点训练。进行详写和略写的训练有助于把事情叙述清楚,把中心表达明确。围绕训练重点本组安排了三篇课文,《丰碑》是第二篇。在教学第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已训练了在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作者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表达中心思想。这篇课文为突出中心,详略安排也非常恰当。第一自然段三句话写出了红军队伍艰难行军,写出了云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写出了红军装备差,寥寥15字,为后面发生的事作了铺垫,这是略写。对老战士的形象描写是详写,与本课题目“丰碑”紧密联系。抓住老战士的形象详细描写,既紧扣主题又突出了中心。以写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写将军一系列动作、语言、神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这部分也是详写。写军队继续前进是略写。文章紧紧围绕“丰碑”安排材料。钻研课文既要联系课文所在训练组的训练重点,又要考虑课文自身实际,把两者统一起来。
  • 【发布时间】2017/3/7 16:40:45
  • 【点击频次】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