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化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人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确实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一些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应用,如果滥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对学生的导学作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以下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学“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间相结与内含的关系,再由观察计算机网络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种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这些重难点一般都是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
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把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动画、醒目的画面、强烈的对比等手段形象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动画、具有反复性的特点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重点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用动画演示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32等份等),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经过反复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的关系,最终认识到两者是相等的。再通过动画对比,让学生感知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公式。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习题练习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象形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付占喜.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刻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8
[2]楼小玲.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04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确实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一些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应用,如果滥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对学生的导学作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以下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学“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间相结与内含的关系,再由观察计算机网络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种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这些重难点一般都是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
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把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动画、醒目的画面、强烈的对比等手段形象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动画、具有反复性的特点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重点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用动画演示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32等份等),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经过反复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的关系,最终认识到两者是相等的。再通过动画对比,让学生感知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公式。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习题练习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象形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付占喜.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刻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8
[2]楼小玲.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04
- 【发布时间】2017/3/7 16:43:24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