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理的分组,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会学、乐于好学、积极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交技能、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合作学习;提高效率;乐于好学;积极向上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理的分组,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很好的提高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合理分组
1.分组原则。
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进行,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思维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人员都是差异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均衡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组内有差异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求均衡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建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
(1)分组:
按优、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并兼顾性别、视力、身高、特长等,保证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每组4-6人,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每组分别有一个组长和副组长.
(2)小组长的选拔:
①要有较强的责任心;②成绩比较优秀;③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要有较好的心态;
(3)小组长的职责:
①组织督促本小组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②给小组学生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确定知识的展示的方式
③负责本组的上课纪律
④评价本小组学生的上课表现
2.分组实施。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编排,既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①同位二人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的内容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二人合力。二人合作学习效率高,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轮流检测,避免了讨论是个别同学的“专利”。
②前后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最适宜,能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充分交流,在 “学”的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
③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然后各组确定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的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难度大的,教师集中全班进行讲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保障——充足的时间
1.以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预估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所需的时间。
时间的预设关系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节奏和实效,为避免匆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费的现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班级里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这是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能力强的同学率先得出结果后,可以在组内帮助能力最弱的同学,而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同学可能借助于独立思考得出结果,也可能在此时受到启发,完成本来只在某些地方受阻的控究,这样三种层次的学生基本可以同时完成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2.认真研究学情,恰当把握教师介入的时机。
小组互动合作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应是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科学、适时的引导与帮助。教师介入过多或过少、过早或过迟,都容易造成进度和管理上的混乱。当解题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与帮助。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体现在:
1.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教师的提问应有激励效应。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时,只要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这样更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
3.教师要具有参与和监控意识。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问题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
四、引入竞争,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其次要体现公平竞争,让他们看到不同小组相同水平的同学之间的差距,重新认识自己,激发斗志。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教育学》、《中学心理学》
关键词:合作学习;提高效率;乐于好学;积极向上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理的分组,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很好的提高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合理分组
1.分组原则。
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进行,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思维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人员都是差异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均衡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组内有差异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求均衡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建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
(1)分组:
按优、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并兼顾性别、视力、身高、特长等,保证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每组4-6人,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每组分别有一个组长和副组长.
(2)小组长的选拔:
①要有较强的责任心;②成绩比较优秀;③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要有较好的心态;
(3)小组长的职责:
①组织督促本小组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②给小组学生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确定知识的展示的方式
③负责本组的上课纪律
④评价本小组学生的上课表现
2.分组实施。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编排,既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①同位二人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的内容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二人合力。二人合作学习效率高,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轮流检测,避免了讨论是个别同学的“专利”。
②前后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最适宜,能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充分交流,在 “学”的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
③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然后各组确定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的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难度大的,教师集中全班进行讲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保障——充足的时间
1.以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预估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所需的时间。
时间的预设关系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节奏和实效,为避免匆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费的现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班级里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这是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能力强的同学率先得出结果后,可以在组内帮助能力最弱的同学,而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同学可能借助于独立思考得出结果,也可能在此时受到启发,完成本来只在某些地方受阻的控究,这样三种层次的学生基本可以同时完成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2.认真研究学情,恰当把握教师介入的时机。
小组互动合作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应是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科学、适时的引导与帮助。教师介入过多或过少、过早或过迟,都容易造成进度和管理上的混乱。当解题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与帮助。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体现在:
1.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教师的提问应有激励效应。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时,只要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这样更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
3.教师要具有参与和监控意识。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问题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
四、引入竞争,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其次要体现公平竞争,让他们看到不同小组相同水平的同学之间的差距,重新认识自己,激发斗志。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教育学》、《中学心理学》
- 【发布时间】2017/3/7 16:47:09
- 【点击频次】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