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学业评价
【关键词】 ;
【正文】新课标中称:“学生学业情况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依然围绕考试“涛声依旧”,如每单元、学年结束时均进行各种考试以区分学生语文成绩的优劣,并以此进行分等、选拔等。这种以考试为评价方式的模式已经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成败的瓶颈,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点和难点,评价似乎是压在教育界的一块巨石,让人望而却步。因此,灵活、革新教学评价的程序与方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进行学业评价,如何用这个支点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呢? 下面我就小学语文的学业评价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语文学习成长过程中,为了便于掌握学生的成长足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和谐发展”的宗旨,力求体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多维性原则。各项目评价标准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趣、实践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等。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如:在评价“拼音、识字、写话”项目中,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古诗拼读卡”、“标识卡”、“剪贴纸”、“采蜜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实践,亲历过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在评价“写字、口语交际、阅读”项目中,我们特设立了“好习惯”章、“小精灵”卡、“床头小故事”,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评价“朗读、写字”项目中,开设了“金嗓子”栏目、“小小书法家”展示窗,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2.激励性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充满自信,有动力,并能真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我真行!”或“只要我再认真一些,便成功了!”,即使那些完全做错的学生也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我不笨,我知道错在哪里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人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心。
3. 科学性原则。从评价内容确立到采取方法,再到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阐释,均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要以课标和具体的教与学的实践作为检测的标准。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就是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就是要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要转变学生总是处于消极、被评价地位的现象,努力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评价中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现在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开始尝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比如老师让学生先讨论研制出一个朗读的评价表,然后应用这个朗读评价表,在课堂上开展互相之间的评价。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和发展。
三、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有效地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重要条件。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目标,我们在测查中,主要可通过几个“结合”予以实施。
1. 笔试与面试相结合。
传统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重笔试轻面试,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通过笔试是检验不出的,比如“听”和“说”,就需要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测查。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中,学生除了一张书面卷,还应参加朗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测查。
2. 平时与阶段相结合。
仅仅凭借一、两次测试,说已完全评价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往往会出差错。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测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试考查的“恐惧意识”,从而能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四、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鉴于此,我们采用小组的形式为每个小组成员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他们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这里有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是将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汇集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这里有学生的“星语心愿”,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生活和学习心得,以及心里话、烦恼、苦闷在这里倾诉。这里还有学生成功的快乐,有学生获奖后的喜悦,有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里,你会为孩子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骄傲。
实践证明,利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参与评价,很好地开发了家长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以评价促发展,是语文评价的目的,评价问题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有益的经验,使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进行学业评价,如何用这个支点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呢? 下面我就小学语文的学业评价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语文学习成长过程中,为了便于掌握学生的成长足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和谐发展”的宗旨,力求体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多维性原则。各项目评价标准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趣、实践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等。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如:在评价“拼音、识字、写话”项目中,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古诗拼读卡”、“标识卡”、“剪贴纸”、“采蜜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实践,亲历过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在评价“写字、口语交际、阅读”项目中,我们特设立了“好习惯”章、“小精灵”卡、“床头小故事”,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评价“朗读、写字”项目中,开设了“金嗓子”栏目、“小小书法家”展示窗,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2.激励性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充满自信,有动力,并能真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我真行!”或“只要我再认真一些,便成功了!”,即使那些完全做错的学生也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我不笨,我知道错在哪里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人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心。
3. 科学性原则。从评价内容确立到采取方法,再到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阐释,均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要以课标和具体的教与学的实践作为检测的标准。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就是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就是要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要转变学生总是处于消极、被评价地位的现象,努力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评价中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现在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开始尝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比如老师让学生先讨论研制出一个朗读的评价表,然后应用这个朗读评价表,在课堂上开展互相之间的评价。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和发展。
三、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有效地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重要条件。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目标,我们在测查中,主要可通过几个“结合”予以实施。
1. 笔试与面试相结合。
传统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重笔试轻面试,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通过笔试是检验不出的,比如“听”和“说”,就需要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测查。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中,学生除了一张书面卷,还应参加朗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测查。
2. 平时与阶段相结合。
仅仅凭借一、两次测试,说已完全评价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往往会出差错。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测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试考查的“恐惧意识”,从而能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四、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鉴于此,我们采用小组的形式为每个小组成员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他们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这里有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是将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汇集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这里有学生的“星语心愿”,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生活和学习心得,以及心里话、烦恼、苦闷在这里倾诉。这里还有学生成功的快乐,有学生获奖后的喜悦,有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里,你会为孩子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骄傲。
实践证明,利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参与评价,很好地开发了家长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以评价促发展,是语文评价的目的,评价问题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有益的经验,使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17/3/7 16:49:55
- 【点击频次】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