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作者】 邓守芬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态度和领悟正确价值观三方面论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挖掘课程资源及渗透人文精神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生物《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重要思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留下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因子,这对于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
  一. 丰富学生情感
  (一)丰富审美情感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渗透着自然美、生命美,教学中应用具有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用诗句名句,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
  (二)丰富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最能反映其教养程度。若要提高学生素养,丰富道德情感不能忽视。
  (三)丰富爱国情感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稀种类、悠久的作物栽培历史、取得的生物科学成就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培养科学态度
  (一)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生物科学史中,科学家客观地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研究生理特性,踏踏实实地做好生物学实验,实事求是地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这种务实求真的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遗传规律教学中,可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用豌豆做实验材料,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大量实验,他虽身为神父,但不受宗教影响,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揭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成为“遗传学之父”。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时,可介绍达尔文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查,实事求是地观察与分析,经历了由一个特创论者向进化论者的转变,从而成就了物种进化的巨著《物种起源》。
  (二)培养钻研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险勇于钻研的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强化钻研态度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可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在第一和第二个DNA模型失败的情况下,没有气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完成了DNA模型的构建;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教学中,介绍达尔文观察研究动物行为,达到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程度,终于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在酶的教学中,可介绍萨姆纳不顾体弱病残,在简陋的地下室中历经9年,终于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了脲酶结晶……使学生懂得科学成果的取得是科学家长期锲而不舍钻研的结果。
  (三)培养合作的科学态度
  卡耐基通过总结众多的成功人士的经验发现,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的合作程度。可见。学会合作是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氛围。
  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中,要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代表磷酸、脱氧核糖、还有含氮碱基的塑料片都是零散的,要把它们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在内,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在外的原则,用两根粗铁丝和钉书针把这些零件固定起来成为模型。单凭个人的力量来操作这样一个实验是很复杂的,但是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来完成一个模型的固定就容易很多,并且不影响各自对DNA分子结构的学习,这样做的话还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的意识。
  (四)培养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它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在生物学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对“细胞学说”的教学,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最初提出“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但魏尔肖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在耐格里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学说得以修正和发展。对细胞膜的教学,介绍桑格和尼克森在质疑罗伯特关于生物膜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等。
  三 .领悟正确价值观
  (一)领悟正确生命观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蕴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萌芽、发育与成长的不易,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奇与宝贵,进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生物的进化”一节时,用多媒体展示生命产生的艰难,进化过程中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生命产生后,物种的延续需要个体的繁殖。在学习“受精作用”时,播放动画课件,并讲述:“在生殖过程中,每次参加受精作用的精子数有1亿左右,最后只有一个最健康、最具生命活力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在母体的子宫中孕育成熟,通过分娩,一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由此使学生体会到生命来到世界是不容易的,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与关爱。
  (二)领悟正确伦理观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由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伦理困惑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观念的碰撞。
  学习“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时,教师可在课前确定辩题“是否能克隆人”,布置学生查阅克隆方面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赛使学生明确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伦理道德难免有冲突,只有在人文精神(下转第35页)(上接7页)的指引下,以人类幸福为最终目标,让科技符合伦理,就会将生物技术的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程度,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三)领悟正确生态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备知识。
  学习“生态工程”时结合“世界清洁地球日”开展“住在地球、清洁地球、美化地球”活动,了解中国的污染现状,思考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结合“世界森林日”开展“一次性木筷的使用”及“贺年卡祝福”的思考,结合“世界动物日”调查当地生物资源,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及珍惜野生物种保护现状,探讨如何打击偷猎野生动植物等犯罪行为。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成功的教育应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高中生物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底蕴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寓教于言、寓教于理、寓教于行,从而使生物学教学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 【发布时间】2017/3/27 14:02:50
  • 【点击频次】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