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主人,自觉探究物理知识。实践中,我们可通过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情感策略,让学生在生活现实情境中学物理,在实验中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实践 兴趣 实验
从初二才开始的物理教学,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一门新增学科,自然少不了压力。如何让学生快速爱上物理这门学科,轻松走上物理学习之旅,是我们物理教师应着力思考的现实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运用适合学情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加强常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把多年的实践与感悟与同仁一道分享。
一、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物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体。”这一主体理念告诉我们,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增强主体的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自觉学物理。因为心理学研究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而要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就必须激发他们产生学习动力的兴趣。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一点,多年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只有践之,才能向有效教学更靠近一步。
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情感,开展探究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有积极学习物理的情感和端正的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当然,这些高尚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如让学生阅读《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由此他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 “我们应为子孙后代节约能源”的感叹。这种教育方法比纯粹的说教有效得多,他们将忘不了这些数据,这段资料将伴随他们走上社会。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新课标的实践中,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也势在必行。
三、创设生活情境,置现实于课中
新课标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这是物理教学应遵循的最基本理念,可以说,这是提高物理教与学效果的良好方法,特别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践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周围。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置现实于课中,从生活现象入手,归纳出物理问题,通过探究、总结,形成物理知识。另外,我们还可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从中找到物理运用实践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利用学校微机室,引导学生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演示和分组实验教学有效性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担当着物理的发现、构建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班级的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新课标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要抓好物理实验两大平台,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这二者的教学有效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多年物理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与感悟。虽只是只言片语,但在实践中也是很有效果的。随着新课标践行的深入,我将继续迈着探索与创新的步子,不断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路上履职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国,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2年。
[2]杨惜春,提高初中物理常态课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教师,2011年。
[3]赵建,分析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才智,2010年。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实践 兴趣 实验
从初二才开始的物理教学,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一门新增学科,自然少不了压力。如何让学生快速爱上物理这门学科,轻松走上物理学习之旅,是我们物理教师应着力思考的现实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运用适合学情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加强常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把多年的实践与感悟与同仁一道分享。
一、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物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体。”这一主体理念告诉我们,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增强主体的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自觉学物理。因为心理学研究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而要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就必须激发他们产生学习动力的兴趣。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一点,多年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只有践之,才能向有效教学更靠近一步。
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情感,开展探究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有积极学习物理的情感和端正的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当然,这些高尚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如让学生阅读《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由此他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 “我们应为子孙后代节约能源”的感叹。这种教育方法比纯粹的说教有效得多,他们将忘不了这些数据,这段资料将伴随他们走上社会。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新课标的实践中,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也势在必行。
三、创设生活情境,置现实于课中
新课标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这是物理教学应遵循的最基本理念,可以说,这是提高物理教与学效果的良好方法,特别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践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周围。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置现实于课中,从生活现象入手,归纳出物理问题,通过探究、总结,形成物理知识。另外,我们还可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从中找到物理运用实践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利用学校微机室,引导学生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演示和分组实验教学有效性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担当着物理的发现、构建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班级的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新课标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要抓好物理实验两大平台,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这二者的教学有效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多年物理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与感悟。虽只是只言片语,但在实践中也是很有效果的。随着新课标践行的深入,我将继续迈着探索与创新的步子,不断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路上履职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国,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2年。
[2]杨惜春,提高初中物理常态课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教师,2011年。
[3]赵建,分析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才智,2010年。
- 【发布时间】2017/3/27 14:06:01
- 【点击频次】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