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生作业理念亟待转变

 

【作者】 高 娟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 检讨:传统作业的痼弊
  1.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利,作业“做什么”、“怎么做”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的义务,没有自主和选择的权利。教师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强令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忽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齐步走”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完成同样的内容,忽视学生的差异。因而,学生原本浓厚的作业兴趣被打消得无影无踪,作业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2.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传统的作业,教师把目光聚焦于书本上,学生长期被局限于书本提供的情境中,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推理到推理,在机械的演练中重复着,作业成了冷冰冰的认知组合和逻辑堆砌。作业所解决的问题与生活缺乏应有的关联,一旦遇到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就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将作业的功能定位于“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因此教师的作业布置总是以此为出发点,过于强调知识的书面操作和演练,文科作业大多是读读、写写、背背,理科作业大多是抄抄、算算、练练,即使是所谓的“应用题”,也只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些书面上的“实际问题”,作业形式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忽视了作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和丰富性、多样性。
  4.作业答案的绝对性
  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答案是绝对化和唯一性的,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参与状态则缺乏应有的关注,不管学生的答题多么具有个性、多么富有创意,但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统统扔进“错误”的筐子,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5.作业批改的冷漠性
  传统的作业批改,以“对”、“错”为主要评价标准,以等级为评价方式,教师通常扮演着终审法官的角色,学生的作业,仿佛是呈现给法官的待审卷宗,教师红笔一挥,便裁定了作业的好坏,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缺乏一种平等的交流和人文的关怀,作业批改呈现出刺刀见红、杀气腾腾的冷酷。
  二、 呼唤:作业理念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作业布置和批改上也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作业世界,我们要让作业成为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平台,展示学生个性才华的舞台,记录学生生命成长的站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一段幸福的经历和愉快的体验。
  1.由“专制”向“自主”转变
  作业应该走出教师单方面说了算的“专制”格局,让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作业布置上,要建立起师生的互动平台,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在作业要求上,要改变“大一统”的作业模式,考虑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既让优秀生“吃得饱”,也让学困生“吃得好”;在作业内容上,要为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自由发挥的天地,给学生以挥洒才情的舞台;在作业批改上,也要适当为学生提供参与评改的时机。
  2.由“接受”向“探究”转变
  作业不能单纯成为教师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强化,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来思考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要注重学生学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学生仅仅成为接受学习的高手。要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一些“挑战性”的作业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饥饿感”,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3.由“课本”向“生活”转变
  作业固然应该重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但作业不能完全围绕课本“兜圈子”,如果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中心来编制作业,那这种“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能是理论上的夸夸其谈者。作业设计要向生活开放,与生活对接,要把学生引领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理解课本的知识内涵,并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资利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4.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不能单一,单一意味着枯燥,意味着乏味。作业应该体现出一种生动和丰富,体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美感。在作业形式上,应该体现“百花齐放”,既要让学生做些书面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实践性作业;既要让学生做些积累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探究性作业;既要让学生做些静态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动态性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感受作业的乐趣。在作业批改上,也应该体现多样性,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同时要善于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喜爱作业,盼望作业,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享受。
  5.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作业布置要讲究实效,讲究质量,不要做一些机械重复的无意义劳动。学科素养的形成,靠“题海战术”是难以奏效的,那种用难题、偏题、怪题来为难学生的做法更是作业的大忌,我们千万不能把孩子的黄金时光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卷山题海”之中。所以,教师一定要强化质量意识,作业设计一定要体现生长性、生活性、趣味性、价值性的特点,少一点书面,多一点实践,少一点封闭,多一点开放,少一点机械,多一点鲜活。
  6.教师对作业批改的转变
  (1)多点激励,少些指责
  在作业批改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变“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善于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多点赞誉和鼓励,少点批评和指责,多几颗“☆”,少几个“×”,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一种成就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批改后再作修改,改得好的照样得优秀,努力让学生摘到“成功的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2)多点温情,少些冷漠
  作业批改应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教师要善于将等级评价和评语评价结合起来,让激励、期望、关怀等真诚的语言通过作业批改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3)多点灵活,少些僵死
   新课改特别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在作业批改上,也应该探究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构建多维度的作业评价体系。在批改主体上,教师批改、学生批改相结合;在批改途径上,书面批改与口头批改、展览批改、发表批改相结合;在批改手段上,纸笔批改与现代技术批改相结合;在成绩评定上,将分数评价、等第评价、星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相结合。作业的批改还有许多方式,教师要少些“僵死”,让批改走向鲜活和生动。
  作业的设计和批改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作业呈现“亲和”的面孔,让作业成为学生愉悦而美好的体验,让智慧和灵性在作业中飞扬。

  • 【发布时间】2017/3/27 14:13:35
  • 【点击频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