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邹议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教学走向科学与人文、生活与生命整合统一,从而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型的现代人。
关键词:文化内涵 教育现状 内涵缺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教学走向科学与人文、生活与生命整合统 一,从而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型的现代人。
一、小学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及其教学中注重大一统、大操练、大讲解的教学观念,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课程体系、一致的教学进度、一样的教学顺序、一种版本的教科书,采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集权化”的教学方式,特别重视解题技巧的研究和训练。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教材中提供大量的操作性训练题,对教师教学提出“精讲多练”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熟能生巧”的训言。在长期的大操练中演变出“变式教学”,通过具体背景(包括表述方法等)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本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如何让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其价值,让每一个人终身受益,唯有数学文化对学生的涵养方能担此重任。当下,在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教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标签花瓶式”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以为让学生会算24点、会玩七巧板等一些游戏,会解答一些鸡兔同笼题就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了。其实,这只是游走在数学文化的边缘,而没有真正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二)“以偏概全式”渗透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数学文化”不等于“数学史”。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诸如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或典型事件就是凸显了数学文化。
(三)“脱离生活式”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数学文化。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背景,没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开放的空间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探因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广大教师逐渐认同数学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数学文化,但总体来讲,数学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数学观念根深蒂固
数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和优秀的传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数学家研究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而我国古代数学大多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从文化意义上看,我国古代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
(二)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缺失
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数学文化素养,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对课程标准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有的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没有很好地解读数学文化,没有领悟到数学文化的美,没有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方面作些探索。
(三)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以下倾向: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意义、认识论意义,排除知识的价值意义,遮蔽知识的生命意蕴,知识世界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客观世界,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游离于学生的生命之外,使得学生成为这个知识世界之外的旁观者,知识与生命二者处在彼此外在、互相封闭的对立关系中。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仅存。
小学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现实问题提示我们: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注重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既注重对“硬数学”的评价,也不忽视对“软数学”的评价,既注重对显性目标的评价,也不忽视对隐性目标的评价;加强对教师数学文化素养的补偿性培训,开展有关教师挖掘数学课程文化内涵及渗透性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关键词:文化内涵 教育现状 内涵缺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教学走向科学与人文、生活与生命整合统 一,从而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型的现代人。
一、小学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及其教学中注重大一统、大操练、大讲解的教学观念,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课程体系、一致的教学进度、一样的教学顺序、一种版本的教科书,采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集权化”的教学方式,特别重视解题技巧的研究和训练。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教材中提供大量的操作性训练题,对教师教学提出“精讲多练”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熟能生巧”的训言。在长期的大操练中演变出“变式教学”,通过具体背景(包括表述方法等)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本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如何让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其价值,让每一个人终身受益,唯有数学文化对学生的涵养方能担此重任。当下,在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教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标签花瓶式”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以为让学生会算24点、会玩七巧板等一些游戏,会解答一些鸡兔同笼题就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了。其实,这只是游走在数学文化的边缘,而没有真正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二)“以偏概全式”渗透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数学文化”不等于“数学史”。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诸如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或典型事件就是凸显了数学文化。
(三)“脱离生活式”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数学文化。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背景,没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开放的空间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探因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广大教师逐渐认同数学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数学文化,但总体来讲,数学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数学观念根深蒂固
数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和优秀的传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数学家研究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而我国古代数学大多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从文化意义上看,我国古代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
(二)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缺失
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数学文化素养,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对课程标准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有的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没有很好地解读数学文化,没有领悟到数学文化的美,没有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方面作些探索。
(三)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以下倾向: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意义、认识论意义,排除知识的价值意义,遮蔽知识的生命意蕴,知识世界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客观世界,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游离于学生的生命之外,使得学生成为这个知识世界之外的旁观者,知识与生命二者处在彼此外在、互相封闭的对立关系中。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仅存。
小学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现实问题提示我们: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注重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既注重对“硬数学”的评价,也不忽视对“软数学”的评价,既注重对显性目标的评价,也不忽视对隐性目标的评价;加强对教师数学文化素养的补偿性培训,开展有关教师挖掘数学课程文化内涵及渗透性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 【发布时间】2017/3/27 14:18:00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