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弄清文意,还能使之在反复朗读中获得语感,受到情感熏陶。但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必然加强学生朗读能力训练,授予学生朗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策略,是学生走进语文的有效途径。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加强朗读教学,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是朗读教学不象其他学科教学,既没有系统传授知识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了读的训练,但是由谁读、怎么读、为什么读,对这一系列问题,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再加之个人对课文理解的不一样,在朗读时也有不同情感需求而读出结果不一样。但是,我认为好的朗读不应该是仁者见仁的结果,而是以“正确、流利”为前提的,理解文本情感为基础的“有感情地朗读”。这三点要求应该密不可分的,随着年级增高循序渐进,并有所侧重地落实到实践培养当中。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教师范读
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抓住这一点,我们可通过教师范读,让他们在模仿中感受到读的方法、要领和语气。当然,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范读能力,能正确示范。为此,我们要把握教材,揣摩文本情感,然后融进自我情感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听,认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以情感、技巧感染学生,动情动感,入情入境是关键所在。教师嗓音也许不够动听,语调也许不够优美,但感情是真挚的,谁能说这样的朗读不能打动学生呢?对于个别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我们还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来范读。因为名家的朗读语调优美,感染力强,大多还配有音乐相伴,更有助于打动学生,促进他们对课文的体会,从而提高朗读兴趣,增强朗读热情。
二、注重朗读指导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朗读兴趣,还要注重方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朗读技巧和要领,知道怎样读才能达到有感情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这是有感情地读的前提。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正确读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倒字,不重复,不唱读。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读得正确。还要注意平翘舌的读音,做到四准确:一是要做到教学汉语拼音时,把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发音准确;二是要做到教学生字时发音准确,如次与赤,三与山,四与市的读音。三是要做到朗读课文时发音准确。如教古诗《石灰吟》时,教师的范读要把翘舌音的字如“石”、“锤”、“深”、“身”等字和平舌音字“碎”分别拼音,读准之后,再反复朗读成诵;四是要做到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发音准确,即使虽师生对话,也应注重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指导学生读“流利”,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学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读,这也是造成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给读错字、丢字、加字等创造了机会。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犹豫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也就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要求。
三、强化朗读训练
好的能力是在持久训练中获得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就朗读而言,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的。因此,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反复训练中强化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朗读能力有培养之机。
(一)分层训练朗读。让人人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和追求。落实到朗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人为本地开展分层训练,就能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二)角色扮演朗读。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容这一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我们知道,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如《鹬蚌相争》、《西门豹治邺》、《诚实与信任》等,朗读时让学生扮演角色,就能使小学生在模仿中入情入境,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朗读,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朗读方法的训练,培养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萍,有效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实践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
[2]李飞,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2014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策略,是学生走进语文的有效途径。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加强朗读教学,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是朗读教学不象其他学科教学,既没有系统传授知识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了读的训练,但是由谁读、怎么读、为什么读,对这一系列问题,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再加之个人对课文理解的不一样,在朗读时也有不同情感需求而读出结果不一样。但是,我认为好的朗读不应该是仁者见仁的结果,而是以“正确、流利”为前提的,理解文本情感为基础的“有感情地朗读”。这三点要求应该密不可分的,随着年级增高循序渐进,并有所侧重地落实到实践培养当中。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教师范读
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抓住这一点,我们可通过教师范读,让他们在模仿中感受到读的方法、要领和语气。当然,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范读能力,能正确示范。为此,我们要把握教材,揣摩文本情感,然后融进自我情感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听,认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以情感、技巧感染学生,动情动感,入情入境是关键所在。教师嗓音也许不够动听,语调也许不够优美,但感情是真挚的,谁能说这样的朗读不能打动学生呢?对于个别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我们还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来范读。因为名家的朗读语调优美,感染力强,大多还配有音乐相伴,更有助于打动学生,促进他们对课文的体会,从而提高朗读兴趣,增强朗读热情。
二、注重朗读指导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朗读兴趣,还要注重方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朗读技巧和要领,知道怎样读才能达到有感情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这是有感情地读的前提。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正确读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倒字,不重复,不唱读。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读得正确。还要注意平翘舌的读音,做到四准确:一是要做到教学汉语拼音时,把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发音准确;二是要做到教学生字时发音准确,如次与赤,三与山,四与市的读音。三是要做到朗读课文时发音准确。如教古诗《石灰吟》时,教师的范读要把翘舌音的字如“石”、“锤”、“深”、“身”等字和平舌音字“碎”分别拼音,读准之后,再反复朗读成诵;四是要做到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发音准确,即使虽师生对话,也应注重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指导学生读“流利”,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学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读,这也是造成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给读错字、丢字、加字等创造了机会。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犹豫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也就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要求。
三、强化朗读训练
好的能力是在持久训练中获得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就朗读而言,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的。因此,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反复训练中强化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朗读能力有培养之机。
(一)分层训练朗读。让人人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和追求。落实到朗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人为本地开展分层训练,就能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二)角色扮演朗读。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容这一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我们知道,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如《鹬蚌相争》、《西门豹治邺》、《诚实与信任》等,朗读时让学生扮演角色,就能使小学生在模仿中入情入境,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朗读,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朗读方法的训练,培养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萍,有效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实践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
[2]李飞,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2014年。
- 【发布时间】2017/3/27 14:22:30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