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要求,也是学生朗读能力较强的重要体现。而对于小学生,他们朗读文本的能力还不强,还必须受我们引导和培养,才能与新课标对于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目标越来越近。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关于朗读教学,新课标提出了三个要求,分别是“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正确”和“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前两个目标,也需要我们着力进行引导,而对于后一个目标,就需要我们搭建平台,授予方法,反复进行训练,才能与之相接近。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一、加强范读引领,模仿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抓住这一点,我们可通过教师范读,让他们在模仿中感受到读的方法、要领和语气。当然,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范读能力,能正确示范。为此,我们要把握教材,揣摩文本情感,然后融进自我情感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听,认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以情感、技巧感染学生,动情动感,入情入境是关键所在。教师嗓音也许不够动听,语调也许不够优美,但感情是真挚的,谁能说这样的朗读不能打动学生呢?对于个别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我们还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来范读。因为名家的朗读语调优美,感染力强,大多还配有音乐相伴,更有助于打动学生,促进他们对课文的体会,从而提高朗读兴趣,增强朗读热情。
二、授予朗读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朗读兴趣,还要注重方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朗读技巧和要领,知道怎样读才能达到有感情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这是有感情地读的前提。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正确读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倒字,不重复,不唱读。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读得正确。还要注意平翘舌的读音,做到四准确:一是要做到教学汉语拼音时,把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发音准确;二是要做到教学生字时发音准确,如次与赤,三与山,四与市的读音。三是要做到朗读课文时发音准确。如教古诗《石灰吟》时,教师的范读要把翘舌音的字如“石”、“锤”、“深”、“身”等字和平舌音字“碎”分别拼音,读准之后,再反复朗读成诵;四是要做到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发音准确,即使虽师生对话,也应注重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指导学生读“流利”,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学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读,这也是造成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给读错字、丢字、加字等创造了机会。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犹豫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三)指导学生读有技巧。能准确读出句子不同的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适中,节奏自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使朗读升华。例如,《孔子游春》最后一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朗读时可指导学生在“泗水河畔的春意”后面稍作停顿,表现出对场景的向往。“更浓”两个字要读得重一点,以体现出师生之间的浓厚深情。
三、强化角色朗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容这一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我们知道,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如《鹬蚌相争》、《西门豹治邺》、《诚实与信任》等,朗读时让学生扮演角色,就能使小学生在模仿中入情入境,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和小树分别时的心情,接着让他们“找朋友”,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感觉读出来,再请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又达到培养朗读能力和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针对文中出现的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对话,教师也是先让学生感知鸟儿一次次找不到好朋友的着急心情,再让学生自读鸟儿急切问询的话语,让他们切身感受鸟儿找不到好朋友那越来越着急的心情,并且还通过神态的变化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可以说,只要我们引导恰当,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十分到位,分角色朗读就会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朗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朗读方法的训练,使之在提升朗读能力过程达成“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春梅,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
[2]王春芳,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J].新课程,2015年。
[3]陈诚,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应加强技巧指导[J].考试周刊,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关于朗读教学,新课标提出了三个要求,分别是“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正确”和“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前两个目标,也需要我们着力进行引导,而对于后一个目标,就需要我们搭建平台,授予方法,反复进行训练,才能与之相接近。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一、加强范读引领,模仿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抓住这一点,我们可通过教师范读,让他们在模仿中感受到读的方法、要领和语气。当然,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范读能力,能正确示范。为此,我们要把握教材,揣摩文本情感,然后融进自我情感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听,认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以情感、技巧感染学生,动情动感,入情入境是关键所在。教师嗓音也许不够动听,语调也许不够优美,但感情是真挚的,谁能说这样的朗读不能打动学生呢?对于个别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我们还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来范读。因为名家的朗读语调优美,感染力强,大多还配有音乐相伴,更有助于打动学生,促进他们对课文的体会,从而提高朗读兴趣,增强朗读热情。
二、授予朗读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朗读兴趣,还要注重方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朗读技巧和要领,知道怎样读才能达到有感情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这是有感情地读的前提。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正确读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倒字,不重复,不唱读。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读得正确。还要注意平翘舌的读音,做到四准确:一是要做到教学汉语拼音时,把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发音准确;二是要做到教学生字时发音准确,如次与赤,三与山,四与市的读音。三是要做到朗读课文时发音准确。如教古诗《石灰吟》时,教师的范读要把翘舌音的字如“石”、“锤”、“深”、“身”等字和平舌音字“碎”分别拼音,读准之后,再反复朗读成诵;四是要做到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发音准确,即使虽师生对话,也应注重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指导学生读“流利”,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学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读,这也是造成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给读错字、丢字、加字等创造了机会。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犹豫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三)指导学生读有技巧。能准确读出句子不同的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适中,节奏自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使朗读升华。例如,《孔子游春》最后一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朗读时可指导学生在“泗水河畔的春意”后面稍作停顿,表现出对场景的向往。“更浓”两个字要读得重一点,以体现出师生之间的浓厚深情。
三、强化角色朗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容这一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我们知道,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如《鹬蚌相争》、《西门豹治邺》、《诚实与信任》等,朗读时让学生扮演角色,就能使小学生在模仿中入情入境,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和小树分别时的心情,接着让他们“找朋友”,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感觉读出来,再请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又达到培养朗读能力和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针对文中出现的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对话,教师也是先让学生感知鸟儿一次次找不到好朋友的着急心情,再让学生自读鸟儿急切问询的话语,让他们切身感受鸟儿找不到好朋友那越来越着急的心情,并且还通过神态的变化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可以说,只要我们引导恰当,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十分到位,分角色朗读就会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朗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朗读方法的训练,使之在提升朗读能力过程达成“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春梅,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
[2]王春芳,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J].新课程,2015年。
[3]陈诚,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应加强技巧指导[J].考试周刊,2013年。
- 【发布时间】2017/3/27 14:34:31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