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语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关键词】 ;
【正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把教材中的内在机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认为必须首先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设计和课堂运用时要重视灵活性,讲究层次性,指向空间大,要遵循“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总为分,化远为近”的原则,了解重难点,控制难易度。
如何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堂提问,这是一个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设问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指向。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问,针对学生“所不易领会”的地方设问,应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二、把握难易。
问题设计应该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如果太难太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回答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所提问题如果太易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须思考即唾手可得,那就失去了提问题的意义。
三、讲究层次。
课堂设问应面向全体,要有广泛性,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我们设问不能只针对优秀学生,而忽略了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面向全体,就应注意层次。美国著名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思想,创设了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这种模式设置了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这种分层设问的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设计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维持优良水平学生参与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学生“跳一跳摘上桃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问题设计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层递进,为学习差的学生铺设梯度,使他们拾级而上。
四、控制节奏。
所谓节奏是指“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必要的心理过程没有完成,那么学生的回答就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收获甚微。因此,教师应当学会控制提问节奏,注意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心理研究的实践表明,课堂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节奏,即所谓的“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控制好“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是保证设问质量的关键。
五、激发思维。
教师课堂设问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不能为问而问,总是提一些毫无启发意义的“短平快”的问题,只求形式的热热闹闹,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教师预设的台阶上,严重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所以教师设问质量高低的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心扉,触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
六、巧选角度。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提问时应该从新颖的角度巧妙切入,科学的设计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可能满脸疑团;那样问,学生可能豁然开朗。有一位教师在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不是简单死板地问学生:“本文的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而是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站在失明者的角度,希望得到光明一定是越多越好,最好是一生拥有光明。
七、关注“矛盾”。
有些作家在文本中故意设置了一些“矛盾”,对这些“矛盾”的正确解读,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里,安静这个盲姑娘居然能“在花丛中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而且还能“极其准确地”将“手指悄然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让人也觉矛盾重重!安静毕竟是个盲姑娘,她真的有这么熟悉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算是这样,她总不至于看得到蝴蝶吧?于是老师引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安静到底知不知道那朵月季花上停留着一只蝴蝶?她是怎么知道的 ?由此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热爱生命”。
八、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做好评价反馈,这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及时评价反馈,可以强化正确,纠正偏差,提高效率。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部分正确时,教师应首先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学生并给学生提供回答线索;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则应采取措施弄清原因,然后可依次采取探问、转向和重新教学等处理策略,以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切忌讽刺和训斥;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不一致而有言之成理的新思想时,教师应放下架子,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欣赏学生的智慧火花。
如何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堂提问,这是一个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设问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指向。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问,针对学生“所不易领会”的地方设问,应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二、把握难易。
问题设计应该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如果太难太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回答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所提问题如果太易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须思考即唾手可得,那就失去了提问题的意义。
三、讲究层次。
课堂设问应面向全体,要有广泛性,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我们设问不能只针对优秀学生,而忽略了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面向全体,就应注意层次。美国著名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思想,创设了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这种模式设置了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这种分层设问的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设计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维持优良水平学生参与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学生“跳一跳摘上桃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问题设计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层递进,为学习差的学生铺设梯度,使他们拾级而上。
四、控制节奏。
所谓节奏是指“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必要的心理过程没有完成,那么学生的回答就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收获甚微。因此,教师应当学会控制提问节奏,注意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心理研究的实践表明,课堂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节奏,即所谓的“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控制好“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是保证设问质量的关键。
五、激发思维。
教师课堂设问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不能为问而问,总是提一些毫无启发意义的“短平快”的问题,只求形式的热热闹闹,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教师预设的台阶上,严重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所以教师设问质量高低的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心扉,触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
六、巧选角度。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提问时应该从新颖的角度巧妙切入,科学的设计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可能满脸疑团;那样问,学生可能豁然开朗。有一位教师在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不是简单死板地问学生:“本文的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而是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站在失明者的角度,希望得到光明一定是越多越好,最好是一生拥有光明。
七、关注“矛盾”。
有些作家在文本中故意设置了一些“矛盾”,对这些“矛盾”的正确解读,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里,安静这个盲姑娘居然能“在花丛中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而且还能“极其准确地”将“手指悄然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让人也觉矛盾重重!安静毕竟是个盲姑娘,她真的有这么熟悉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算是这样,她总不至于看得到蝴蝶吧?于是老师引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安静到底知不知道那朵月季花上停留着一只蝴蝶?她是怎么知道的 ?由此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热爱生命”。
八、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做好评价反馈,这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及时评价反馈,可以强化正确,纠正偏差,提高效率。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部分正确时,教师应首先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学生并给学生提供回答线索;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则应采取措施弄清原因,然后可依次采取探问、转向和重新教学等处理策略,以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切忌讽刺和训斥;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不一致而有言之成理的新思想时,教师应放下架子,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欣赏学生的智慧火花。
- 【发布时间】2017/3/27 14:35:41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