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把教材当例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既可以让学生有仿范的操作平台,又能让学生在理解后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写作实践,是读写结合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有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能力 培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阵地,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两大土壤。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配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写”的训练。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学生将阅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理解能力、语感、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写作能力。新课标就曾这样说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是读写的有效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在通过说写的训练将学过的、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因此,我们应将读写两条途径有机结合,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仿写、借鉴的例子。学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获得作文方法的借鉴,语言表达的示范。对于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把读与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把教材当例子、作平台,在引导学生读中找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训练,这样,我们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此,我们应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写作实践提供对照借鉴的对象,通过仿写、续写、补白、想象写、读后感、作批注等方式,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一、补白
有些课文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挖掘出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在促进学生对有字之处的感悟的同时,也开启无字之处的无限想象,从而达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但同时,在补白后,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么生动的内容,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课文不写出来,留下空白,留下余地,有着言有尽意无穷,收到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这种写法,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恰到好处。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在充分想象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想想,课文为什么没有将那么感人的对话写出来,学生一定会领悟课文写法上的精到之处,获得写作上的诸多启示。
二、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仿起步——模仿阶段。这种仿写在小学用得较多,到了初中,主要采取第二层次的仿写,即从仿到创——创新阶段。实践中,我们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现行教材可以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
三、续写
所谓“续写”,一般是指续写课文的结尾,续写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延续情感、整合 感悟、进行再创造的渠道。而现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给我们留了很大想象思考空间。我们抓住此机,借此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是对课文的拓展,也是对学生思维,特别是想象力和联想进行了很好培养。可以引起一些联想。这是他们对课文理解深化的表现,因而可以引导这些联想作内容延伸的改写。如莫泊桑的《项链》是学生特别是文学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优秀短篇小说,其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让读者感到言已尽而意犹未尽,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续写这篇文章。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想象主人公在结尾以后发生的事,写出千变万化的故事,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增强写作能力。
四、扩写
所谓“扩写”,就是对课文中描写比较简略的然而又具有感悟价值的文字展开想象,进行进行扩展和充实,变成符合题意要求的,又相对忠实原文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实践中,扩写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由扩写型,即题目中并不规定需扩写的地方,由答题者自己选定;另一种是指定扩写型,即在题目中已划好了需扩写的范围和要求。
五、写读后感
读后感,又名为读书笔记,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有时也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读书笔记积累在一起。写读后感就是让学生每读一篇好文章后,都要思考文章好在哪里,要启发学生学习文章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的。要求他们在读完一篇好文章后,抓住文本中的动情描写、优美词句、有趣生动、思维创新之关键要点进行写读后感练习。通过写读后感,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以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要达到读写的完美结合,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度挖掘文章的精髓,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动笔,做到情动笔动,文从心来。
总之,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整合,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实践中,我们要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培养兴趣,寻求写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文奇,“水”到则“渠”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3年。
[2]吴米儿,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现代阅读,2012年。
[3]王诚朋,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能力 培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阵地,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两大土壤。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配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写”的训练。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学生将阅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理解能力、语感、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写作能力。新课标就曾这样说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是读写的有效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在通过说写的训练将学过的、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因此,我们应将读写两条途径有机结合,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仿写、借鉴的例子。学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获得作文方法的借鉴,语言表达的示范。对于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把读与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把教材当例子、作平台,在引导学生读中找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训练,这样,我们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此,我们应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写作实践提供对照借鉴的对象,通过仿写、续写、补白、想象写、读后感、作批注等方式,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一、补白
有些课文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挖掘出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在促进学生对有字之处的感悟的同时,也开启无字之处的无限想象,从而达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但同时,在补白后,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么生动的内容,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课文不写出来,留下空白,留下余地,有着言有尽意无穷,收到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这种写法,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恰到好处。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在充分想象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想想,课文为什么没有将那么感人的对话写出来,学生一定会领悟课文写法上的精到之处,获得写作上的诸多启示。
二、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仿起步——模仿阶段。这种仿写在小学用得较多,到了初中,主要采取第二层次的仿写,即从仿到创——创新阶段。实践中,我们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现行教材可以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
三、续写
所谓“续写”,一般是指续写课文的结尾,续写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延续情感、整合 感悟、进行再创造的渠道。而现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给我们留了很大想象思考空间。我们抓住此机,借此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是对课文的拓展,也是对学生思维,特别是想象力和联想进行了很好培养。可以引起一些联想。这是他们对课文理解深化的表现,因而可以引导这些联想作内容延伸的改写。如莫泊桑的《项链》是学生特别是文学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优秀短篇小说,其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让读者感到言已尽而意犹未尽,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续写这篇文章。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想象主人公在结尾以后发生的事,写出千变万化的故事,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增强写作能力。
四、扩写
所谓“扩写”,就是对课文中描写比较简略的然而又具有感悟价值的文字展开想象,进行进行扩展和充实,变成符合题意要求的,又相对忠实原文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实践中,扩写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由扩写型,即题目中并不规定需扩写的地方,由答题者自己选定;另一种是指定扩写型,即在题目中已划好了需扩写的范围和要求。
五、写读后感
读后感,又名为读书笔记,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有时也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读书笔记积累在一起。写读后感就是让学生每读一篇好文章后,都要思考文章好在哪里,要启发学生学习文章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的。要求他们在读完一篇好文章后,抓住文本中的动情描写、优美词句、有趣生动、思维创新之关键要点进行写读后感练习。通过写读后感,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以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要达到读写的完美结合,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度挖掘文章的精髓,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动笔,做到情动笔动,文从心来。
总之,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整合,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实践中,我们要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培养兴趣,寻求写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文奇,“水”到则“渠”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3年。
[2]吴米儿,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现代阅读,2012年。
[3]王诚朋,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
- 【发布时间】2017/3/27 14:44:40
- 【点击频次】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