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试论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陶春梅

【机构】 四川遂宁市安居区安居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创设一定情境下,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借助各种直观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针对丰富学生认知、调动学生探究与合作、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直观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形象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是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一、立足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来创设需要的情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小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尤为重要。在“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用手中的三个圆片当作饼,让学生自己翻饼感受如何才能更节省时间。但是在农村的家庭很多都是使用大铁锅烙饼的,一些农村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就是把三张饼一起放到锅里,同时烙。在此,教师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虽然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生动与有趣,但没有起到情景教学法应有的功效和作用。
  二、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就必须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和学习任务,把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情境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情境为内容服务,内容以情境为载体。在教学“圆的周长”情境引入是一值得借鉴的案例;教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围住圆一周,再用直尺测量绳子,有的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能得出圆的周长,方法很多。但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就落实好了本环节的重点就是动手测量周长。可见,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紧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作出适当的选择。比如:一至四年级的小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五至六年级小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这一阶段特点。若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教学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实际案例中,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动物王国里又要举行一场比赛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有的学生就小声地嘀咕:“怎么又是比赛啊!”而另外一位教师,就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校门口的花坛需要围一圈栅栏,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看似后者简单,但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以小学生的生活兴趣和求知欲为基点来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了解较少,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情境: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教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这个商店卖什么?(文具),你们想买些什么文具?引出“元、角、分”,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认识元、角、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
  (二)创设多种多样形式的新异的生活情境
  在生活情景的选取上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书本所提供的内容,一定要以不同方式去选取,形式多样,新颖,并且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边给学生讲小猪盖房子这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森林里有3只小猪正在盖房子,小兔子也来帮忙。它们有的扛木头,有的搬砖……最后定格画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上的事物比较多少(小猪和小兔、小猪和木头、小兔和砖……。要比较的素材比较多,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童话世界里不时地闪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对提高教学的实效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精心创设。走进学生生活和心灵,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做到因材施教,使这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 【发布时间】2017/3/27 14:49:06
  • 【点击频次】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