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学有效源于教与学的有效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集结。但从双边活动来看,应是教的有效和学的有效,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的有效 学的有效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关键词,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为之不懈努力的的事业追求。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我们没有注重语文教学本应有的语文素养培养,却把“应试”技能培养提高到了教学高度上,致使语文教学被困扰在“高耗低效”的怪现象中。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学的重要实践与探索的课题。我们知道,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大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两大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其共同作用,为有效教学奠定人力基础。也就是说,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自己先成为“有效的教”,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促进学生的“有效的学”。只有二者的完美配合,才能构建起高效课堂。因此,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重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的有效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教的主要从事者。其有效性的提高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策略,注重过程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这种效果的评价就是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因为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教学目标,实施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
(一)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各种活动才具有方向性,学生才能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引导下找到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制定教师的教的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学习目标,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一堂课成功与否,就是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原有基础、教学内容特点来把握教学的深浅、重难点。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要求,师生无法对话交流,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热情,骤减学习兴趣,以至于出现“无效教学”。教学目标过低或过少,课堂内容安排松散,学生思考无积极性,智力得不到发展,这也是一种“低效”或“无效教学”。因此,我们在制定前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才能把握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有效教学找到着力点。
(二)教学内容得当实用。“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问题,前者是基础,只要精心设置了“教什么”,有着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我们才能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在合理适当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我们才能寻找有效手段加以实现。现行教师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实际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寻找教学的“抓手”(切入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段,把文章的内容重新有机整合,这样,教学既有较大涵盖性,又更加精炼,节约大量时间,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抓住“信赖”一词贯穿整篇课文教学,使文章条理清晰,学生感情很容易调动起来,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些教师只会机械地照搬教学内容,不顾学生实际,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把和文本涉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如此,教不为学考虑,教脱离学的情况,教学就变成了无效。
(三)教学评价激励性强。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还能诱发学生思考创新,特别是想象力的放开。因此,有效的教需要教师注重课堂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小学生的课堂评价,我们应特别注重激励性评价,因为小学生好表扬之心特别重。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从而自觉发挥主体潜能。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呢?我认为教学评价更应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强调参与与互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激励、鼓舞,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体验,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为他们有效的学习奠基兴趣、情感基础。
二、提高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以学彰教”的今天,是以学生学的有效性来衡量教师教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要大力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学有动力,学有效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是的,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使之具有积极的学习表现。这也是学生学而有效的人脉支撑。只有他们有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与教师一道共同构建高效课堂,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加有效的内化知识,建构知识结构。
(二)培养质疑学习习惯。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学习的思考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古今中外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只有善于思考的学习者才能领略名家笔下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的妙处;走进名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美妙的精神境界;善于思考的教师会给学生思考指明方向,传授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有时,课上创设一种学习情景,设计一二个问题,学生追寻问题答案的情绪高涨,兴趣浓厚,长时间训练,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对文章的理解有独到的看法,或者和教师产生认同感,或者不同于教师的理解来一番争论。善教者总是先让学生学习、思考,再来讨论交流指导训练,实践证明,善于思考的课堂学习者,思维最活跃,收获最多,进步最快。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有效性的活动。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掉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去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晶,有效课堂来自教与学双轨并行[J].考试周刊,2011年。
[2]王晓萍,论课堂教与学的有效统一[J].价值工程,2010年。
[3]李红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浅谈[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的有效 学的有效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关键词,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为之不懈努力的的事业追求。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我们没有注重语文教学本应有的语文素养培养,却把“应试”技能培养提高到了教学高度上,致使语文教学被困扰在“高耗低效”的怪现象中。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学的重要实践与探索的课题。我们知道,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大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两大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其共同作用,为有效教学奠定人力基础。也就是说,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自己先成为“有效的教”,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促进学生的“有效的学”。只有二者的完美配合,才能构建起高效课堂。因此,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重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的有效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教的主要从事者。其有效性的提高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策略,注重过程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这种效果的评价就是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因为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教学目标,实施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
(一)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各种活动才具有方向性,学生才能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引导下找到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制定教师的教的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学习目标,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一堂课成功与否,就是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原有基础、教学内容特点来把握教学的深浅、重难点。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要求,师生无法对话交流,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热情,骤减学习兴趣,以至于出现“无效教学”。教学目标过低或过少,课堂内容安排松散,学生思考无积极性,智力得不到发展,这也是一种“低效”或“无效教学”。因此,我们在制定前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才能把握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有效教学找到着力点。
(二)教学内容得当实用。“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问题,前者是基础,只要精心设置了“教什么”,有着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我们才能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在合理适当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我们才能寻找有效手段加以实现。现行教师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实际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寻找教学的“抓手”(切入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段,把文章的内容重新有机整合,这样,教学既有较大涵盖性,又更加精炼,节约大量时间,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抓住“信赖”一词贯穿整篇课文教学,使文章条理清晰,学生感情很容易调动起来,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些教师只会机械地照搬教学内容,不顾学生实际,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把和文本涉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如此,教不为学考虑,教脱离学的情况,教学就变成了无效。
(三)教学评价激励性强。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还能诱发学生思考创新,特别是想象力的放开。因此,有效的教需要教师注重课堂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小学生的课堂评价,我们应特别注重激励性评价,因为小学生好表扬之心特别重。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从而自觉发挥主体潜能。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呢?我认为教学评价更应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强调参与与互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激励、鼓舞,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体验,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为他们有效的学习奠基兴趣、情感基础。
二、提高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以学彰教”的今天,是以学生学的有效性来衡量教师教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要大力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学有动力,学有效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是的,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使之具有积极的学习表现。这也是学生学而有效的人脉支撑。只有他们有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与教师一道共同构建高效课堂,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加有效的内化知识,建构知识结构。
(二)培养质疑学习习惯。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学习的思考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古今中外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只有善于思考的学习者才能领略名家笔下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的妙处;走进名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美妙的精神境界;善于思考的教师会给学生思考指明方向,传授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有时,课上创设一种学习情景,设计一二个问题,学生追寻问题答案的情绪高涨,兴趣浓厚,长时间训练,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对文章的理解有独到的看法,或者和教师产生认同感,或者不同于教师的理解来一番争论。善教者总是先让学生学习、思考,再来讨论交流指导训练,实践证明,善于思考的课堂学习者,思维最活跃,收获最多,进步最快。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有效性的活动。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掉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去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晶,有效课堂来自教与学双轨并行[J].考试周刊,2011年。
[2]王晓萍,论课堂教与学的有效统一[J].价值工程,2010年。
[3]李红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浅谈[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
- 【发布时间】2017/3/27 15:12:45
- 【点击频次】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