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浅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化学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概念还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的依据和出发点,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及其它知识的基础。综合化学概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化学概念的教学应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 概念 辨析 理解 实验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也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及其规律的起点。也许有人会说,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并不重视双基础教学,其实,这是对素质教学的误解。试想一下,没有任何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如何胜任对未知的探究,又如何能在各种实际问题面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化学概念教学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的。 现就谈一谈我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感受。
一、引导学生辨析概念中关键的词语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将冰水混合物看成是混合物。如在讲“元素”的概念时,我和学生一起“划分句子成分”,学生很快发现“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实际上是“一类原子”的定语,而“元素”就是这类原子的“总称”,这样学生对“元素”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剖析概念的内涵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
三、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
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五、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推理,引出概念,形成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六、概念教学要注意从形象到抽象的逐步过渡。
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对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化学概念,可充分采用模型、Flash动画、卡通图等形象的手法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教材上的彩图、卡通图等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会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在人教版讲《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对离子形成的彩色卡通图:钠原子一边踢开一个电子,一边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氯离子赶忙捞住踢来的一个电子,说:我需要,我也要形成稳定的结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学生就会比较直观形象的掌握离子概念。有必要时,教师要多运用肢体语言或安排学生表演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来更好的进行概念教学。
七、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化学概念,综合地运用化学概念,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 概念 辨析 理解 实验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也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及其规律的起点。也许有人会说,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并不重视双基础教学,其实,这是对素质教学的误解。试想一下,没有任何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如何胜任对未知的探究,又如何能在各种实际问题面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化学概念教学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的。 现就谈一谈我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感受。
一、引导学生辨析概念中关键的词语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将冰水混合物看成是混合物。如在讲“元素”的概念时,我和学生一起“划分句子成分”,学生很快发现“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实际上是“一类原子”的定语,而“元素”就是这类原子的“总称”,这样学生对“元素”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剖析概念的内涵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
三、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
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五、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推理,引出概念,形成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六、概念教学要注意从形象到抽象的逐步过渡。
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对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化学概念,可充分采用模型、Flash动画、卡通图等形象的手法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教材上的彩图、卡通图等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会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在人教版讲《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对离子形成的彩色卡通图:钠原子一边踢开一个电子,一边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氯离子赶忙捞住踢来的一个电子,说:我需要,我也要形成稳定的结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学生就会比较直观形象的掌握离子概念。有必要时,教师要多运用肢体语言或安排学生表演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来更好的进行概念教学。
七、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化学概念,综合地运用化学概念,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7/4/17 12:57:43
- 【点击频次】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