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作文”读写结合”阶梯训练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因此,“读写结合”才能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出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教学目的。
“读写结合”的教法是十分符合新教材编写意图的。那么,初中阶段应如何一以贯之、循序渐进地实践“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呢?我想,主要还在于设立“读写结合”能力的阶梯训练,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
一、从讲读课文中开始练笔,从模仿中学习写作
这个阶段是针对刚刚升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的阶梯训练。这一时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代,但却“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要么信心满满,要么垂头丧气,就像那六月天,喜怒哀乐瞬息就有了变化。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优势时期,同时,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如何做好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呢?比较与模仿是很重要的一个过渡方法。所谓有样看样,没样看世上,看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模仿。模仿也是我们人类的天性,语文学习也是如此,通过仿写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仿写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让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
其次,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最后,使小学与初中的学习衔接自然。
那么,哪些方面可以让学生投入仿写呢?语句方面,可以是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修辞手法的仿写;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仿写;就全文来看,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这里既有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又有整齐的句式结构,语言优美流畅,因此,我们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感受作者在此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写一段主题明确的文字。还有,一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些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写一段话,或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二、在讲读课文中训练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的想象力不是增强,而是反而削弱了。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幼儿园小朋友面前画个圆,他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月亮、烧饼、苹果、笑脸……;小学生给出了答案:表示数字0,或者表示没有,或者表示圆等;到了中学,则有学生认为是氧元素的符号;到了大学就没有人敢站起来回答了。因此,到了八年级,我们需要学生通过作文训练重新开放自己的想象力潜能。而阅读与写作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素材。
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实践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实践内容主要来自课内。实践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主旨,领会作者的意图,然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改写扩写、续写或创意写。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诗词并加深印象,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扩写活动,使诗词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诗与画立体的多维形象,并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这一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也改变了一些学生认为文言诗词枯燥乏味的看法,逐渐培养起他们对古诗词乃至对古老的中国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把《石壕吏》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把《与朱元思书》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等等。
三、课外阅读延伸,以读促写
课外阅读延伸阶段是“读写结合”阶梯训练的一个理想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实践主体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任务繁重,不可能在课堂上讲解如同初一初二那样轻松活泼。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在对文章主题、写作手法、结构思路、语言表现力等方面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处挖掘,实现对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表达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
课外阅读延伸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提升的过程,它可以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寻找到写作的思路与灵感。这其中包含对词、句、段、篇鉴赏、读后感、阅读随笔、定向探究、话题短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甚至可以用多向假设、多体假设、读一文写多文、读多文写一文、艺术性创作、艺术性编演等方法让形式多样、色彩纷呈、内容活泼,使学生眼前一亮、喜闻乐见。
这一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不重复原文,不违反原文,不脱离原文,不拘泥于原文,既要读懂原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思维的品质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善于品味的阅读习惯。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可是,在倡导减负增效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割开来的现象,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写作教学骑驴找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真希望这种现象可以休矣。更希望,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理性思考如何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践于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培养,使课堂精彩纷呈!最后,让我们把文章开头的打油诗改一改:“作文作文,无所不能;写好作文,成就巨人!”以此和各位同仁们共勉!
参考文献:
[1]龙仲勤;浅谈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 [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6);
[2]王全志.作文 , 是心灵的轻吟低唱——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 2010;
“读写结合”的教法是十分符合新教材编写意图的。那么,初中阶段应如何一以贯之、循序渐进地实践“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呢?我想,主要还在于设立“读写结合”能力的阶梯训练,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
一、从讲读课文中开始练笔,从模仿中学习写作
这个阶段是针对刚刚升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的阶梯训练。这一时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代,但却“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要么信心满满,要么垂头丧气,就像那六月天,喜怒哀乐瞬息就有了变化。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优势时期,同时,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如何做好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呢?比较与模仿是很重要的一个过渡方法。所谓有样看样,没样看世上,看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模仿。模仿也是我们人类的天性,语文学习也是如此,通过仿写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仿写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让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
其次,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最后,使小学与初中的学习衔接自然。
那么,哪些方面可以让学生投入仿写呢?语句方面,可以是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修辞手法的仿写;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仿写;就全文来看,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这里既有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又有整齐的句式结构,语言优美流畅,因此,我们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感受作者在此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写一段主题明确的文字。还有,一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些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写一段话,或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二、在讲读课文中训练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的想象力不是增强,而是反而削弱了。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幼儿园小朋友面前画个圆,他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月亮、烧饼、苹果、笑脸……;小学生给出了答案:表示数字0,或者表示没有,或者表示圆等;到了中学,则有学生认为是氧元素的符号;到了大学就没有人敢站起来回答了。因此,到了八年级,我们需要学生通过作文训练重新开放自己的想象力潜能。而阅读与写作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素材。
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实践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实践内容主要来自课内。实践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主旨,领会作者的意图,然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改写扩写、续写或创意写。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诗词并加深印象,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扩写活动,使诗词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诗与画立体的多维形象,并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这一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也改变了一些学生认为文言诗词枯燥乏味的看法,逐渐培养起他们对古诗词乃至对古老的中国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把《石壕吏》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把《与朱元思书》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等等。
三、课外阅读延伸,以读促写
课外阅读延伸阶段是“读写结合”阶梯训练的一个理想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实践主体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任务繁重,不可能在课堂上讲解如同初一初二那样轻松活泼。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在对文章主题、写作手法、结构思路、语言表现力等方面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处挖掘,实现对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表达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
课外阅读延伸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提升的过程,它可以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寻找到写作的思路与灵感。这其中包含对词、句、段、篇鉴赏、读后感、阅读随笔、定向探究、话题短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甚至可以用多向假设、多体假设、读一文写多文、读多文写一文、艺术性创作、艺术性编演等方法让形式多样、色彩纷呈、内容活泼,使学生眼前一亮、喜闻乐见。
这一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不重复原文,不违反原文,不脱离原文,不拘泥于原文,既要读懂原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思维的品质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善于品味的阅读习惯。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可是,在倡导减负增效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割开来的现象,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写作教学骑驴找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真希望这种现象可以休矣。更希望,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理性思考如何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践于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培养,使课堂精彩纷呈!最后,让我们把文章开头的打油诗改一改:“作文作文,无所不能;写好作文,成就巨人!”以此和各位同仁们共勉!
参考文献:
[1]龙仲勤;浅谈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 [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6);
[2]王全志.作文 , 是心灵的轻吟低唱——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 2010;
- 【发布时间】2017/4/17 13:13:25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