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四步质疑”教学法运用探究

 

【作者】 刘丽丽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校倡导的“四步质疑”教学模式是以“疑”为核心、以“思”为主线、以“读”为手段、以“释”为目的,构建了“生疑——质疑——析疑——释疑”的教学模式。我在实践“四步质疑”教学法过程中体会到阅读质疑这个环节是模式的关键。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突破质疑难点的策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主题彰显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使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为学生质疑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一要正确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创造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二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三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要认识到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的满堂问,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一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怕同学们嘲笑的观念;二是不愿积极动脑,抱着教师反正要讲的观念。对于学生诸如此类的观念,教师要凭借具体的教学环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引导、去改变,鼓励他们走出自我,大胆提问。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爱问。
  “敢问”只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敢问并不代表爱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多法并举,激发兴趣,使学生爱问。在“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日趋退化,想象力也越来越少,造成了越到高年级举手提问的人数越少的尴尬局面。因而教师一方面要顺应形势,积极改革,主动进行“问”和“答”角色的转换,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好学生好问的天性和率真,教学过程中,保持相当的宽容,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及时肯定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没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予宽容,更不可责备。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作用,让他们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对问题意识的看法,让他们切身体会到问题意识对自主学习的帮助,激发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有了爱问的习惯之后,教师要及时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会问,从而使问题意识真正得以培养和发展。我在实践“四步质疑”教学模式过程中摸索了一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初读课文时教给学生自问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文题目,仔细琢磨,把问题梳理后做为自学的目标。比如《我的“长生果”》一文我引导学生这样质疑: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长生果”带引号是什么意思?“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为什么把书比喻成‘长生果’?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指南针,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开辟了通道。
  (二)重读课文时教给学生词语探究法。一是课文中常有一些词语多次反复出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引导学生加以探究,问题意识必会由然而生。如《星星变奏曲》一文中,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作者的渴望是什么?二是课文中有些词语之间看似矛盾,但却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围绕这些词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的“焦急而又耐心”;《穷人》文中的 “温暖而舒适”。三是课文中有些关键词是理解文章,读懂课文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处质疑,将会事半功倍。如理解《詹天佑》一文中2、3节,只要抓住“阻挠”和“要挟”就会迎刃而解。
  (三)精读课文时教给学生质疑法。一是诵读质疑法。学生读完一篇课文之后,对文章的重点在哪里,基本上是有数的;对一些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子也是有直觉的。此时,引导学生对这些重点部分反复诵读,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比如《窃读记》一文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读书的渴望的感受,找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对这些能深入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语句提出质疑:①“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没关系”、“总算”体现了作者通过百般努力,达到目的侥幸心理。②“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贪婪”是什么意思?这句话通过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对知识的如饥似渴?这些语句引起的质疑,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二是对比质疑法。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前后段落之间或内容或形式上相对照,如《金钱的魔力》中托德言行的前后变化的描写。如能引导学生前后对比,发现异同,高质量的问题定将脱口而出。三是以疑质疑法。精读中教师针对性的提问,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兴趣同时,也能引发他们新的疑问。有的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认为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问的了,阅读时常常一带而过,而这些又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或者是理解时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故意以疑生疑,效果就非常理想了。
  阅读“质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质疑,溅起的将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是一层层好奇的波纹、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带给我们的是“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像。在实施“四步质疑”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努力追求课堂生成的精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
  • 【发布时间】2017/4/17 13:15:25
  • 【点击频次】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