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者】 曹 伟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黎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又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质疑问难,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当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已为大多数人所重视。本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求异是探求新知识的不竭之源。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虽然不少教师已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重启发、重技能教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对学生的情感,尤其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缺乏足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在具体的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只有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质疑问难的时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现在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 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 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也就是让学生去质疑。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1.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个小小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质疑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质疑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质疑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2.是要减轻学生质疑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去发现问题。
         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急于求成,为了希望学生提出他想要的问题,总是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要求的问题不肖一顾,甚至加以讥讽“你怎么会提出(有)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最终失去质疑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合理评价,多进行鼓励,学生才会保持旺盛的质疑势头。
  二、培养学生“敢问”精神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不说他们不认真听讲,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难都能大胆提出来,渐渐就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老师提问了。
  三、讲究方法、过程,学生学会质疑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力,教师只能“会教”才能教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关注,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后,创造性学习才能有实现的可能性,学生只有“会学”才能学好。而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应的思维方法,有时想提问却不知怎样提问;提出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等。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变单纯知识传授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第一、教师要从自身的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教师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有“不惟书、不为上”的精神和敢于向一切权威、定论挑战的勇气。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有限,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学生的主动钻研、思维推导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诱导点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能。
  第三、注重演示提问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逐步演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如何提出与所演示情境相关问题的方法,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观察、想象、理解、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四、创造质疑,拓宽思维。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需要理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面三个环节中解决了),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学生手教师语言诱发,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时时刻刻鼓励学生敢“标新立异”,指导学生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其创新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能力。
  • 【发布时间】2017/4/17 13:17:50
  • 【点击频次】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