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简析初中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用典让古诗词丰富起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引用)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前人的诗文佳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 用典 方法 表现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引用)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前人的诗文佳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姜太公钓鱼”: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汉族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姜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80岁了、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渭水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这个故事在古诗词的展现: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这句是用吕尚(姜太公)的故事。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蟠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这就是古诗词中的用典,姜太公钓鱼故事的运用,一下子就让整首诗丰富起来。所以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丰富内容,使诗歌更生动。具体的说用典在古诗词中有如下作用:
一、 评价历史
评价历史,即在诗歌中引用到了一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并对其加以评判,以起到评论历史,借古讽今的作用。如: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一首诗中最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用到了典故,并对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如果当时不是那一场东风,说不定历史会改写,胜负的双方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告诉我们有时机遇对我们也很重要,当然也告诫世人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这也就是借古讽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初中古诗词里面都还有很多,比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就有相似的艺术效果。
二、 抒写情志
抒写情志,即在诗歌中通过引用典故,用古人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或者自己的在志向抱负,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更含蓄。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中有三处用到典故:“亲射虎,看孙郎。”这句引用了孙权骑马射虎的历史故事,来表明自己希望能有孙权那样的气魄,豪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是通过魏尚的故事来表明自己希望能像魏尚那样被赦免,重新被朝廷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同样是通过典故表达自己要报效祖国、上阵杀敌的决心。
这样的通过用典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志向的运用,在我们初中教材里的古诗词中时非常多的,比如:《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等都是用典来含蓄的表明自己的情志。
三、 引发联想
我们初中教材里的古诗词一般都不长,在有限的文字里引用典故,能够激发读者大量的联想,从而对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诗词的内容。比如:《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就用了典故:勒石燕然——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个故事很容易就激发我们读者的联想,想到激烈的战斗场面,想到敌我的生死搏杀,想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亦有这样的效果。
总之,古诗词中的用典比比皆是,我们需认真去吟诵,用心去感悟,方能体味其中的韵味。在阅读和鉴赏用典的古诗词时,揣摩典故蕴含的深义,可以体会诗词的语言的奥秘,品尝到诗词的无穷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 用典 方法 表现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引用)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前人的诗文佳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姜太公钓鱼”: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汉族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姜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80岁了、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渭水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这个故事在古诗词的展现: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这句是用吕尚(姜太公)的故事。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蟠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这就是古诗词中的用典,姜太公钓鱼故事的运用,一下子就让整首诗丰富起来。所以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丰富内容,使诗歌更生动。具体的说用典在古诗词中有如下作用:
一、 评价历史
评价历史,即在诗歌中引用到了一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并对其加以评判,以起到评论历史,借古讽今的作用。如: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一首诗中最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用到了典故,并对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如果当时不是那一场东风,说不定历史会改写,胜负的双方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告诉我们有时机遇对我们也很重要,当然也告诫世人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这也就是借古讽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初中古诗词里面都还有很多,比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就有相似的艺术效果。
二、 抒写情志
抒写情志,即在诗歌中通过引用典故,用古人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或者自己的在志向抱负,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更含蓄。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中有三处用到典故:“亲射虎,看孙郎。”这句引用了孙权骑马射虎的历史故事,来表明自己希望能有孙权那样的气魄,豪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是通过魏尚的故事来表明自己希望能像魏尚那样被赦免,重新被朝廷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同样是通过典故表达自己要报效祖国、上阵杀敌的决心。
这样的通过用典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志向的运用,在我们初中教材里的古诗词中时非常多的,比如:《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等都是用典来含蓄的表明自己的情志。
三、 引发联想
我们初中教材里的古诗词一般都不长,在有限的文字里引用典故,能够激发读者大量的联想,从而对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诗词的内容。比如:《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就用了典故:勒石燕然——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个故事很容易就激发我们读者的联想,想到激烈的战斗场面,想到敌我的生死搏杀,想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亦有这样的效果。
总之,古诗词中的用典比比皆是,我们需认真去吟诵,用心去感悟,方能体味其中的韵味。在阅读和鉴赏用典的古诗词时,揣摩典故蕴含的深义,可以体会诗词的语言的奥秘,品尝到诗词的无穷艺术魅力。
- 【发布时间】2017/4/17 14:26:48
- 【点击频次】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