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应优化提问策略

 

【作者】 黄文斌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裕通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提问策略,让提问更加科学、新颖、有趣,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策略   优化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抓手,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我们教师对此的随意而为,导致提问有效性大打折扣。在全面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教师不得不思考的现实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优化提问策略。
  一、问题设计应具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是提法,但如果我们精心设计,挖掘到了其中的“奇”,就能使“老调重弹”的问题也可能别出新裁。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该直问的改为曲问、该正问的改反问、该明问改为暗问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例如有位老师上“用字母表示数”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二、问题设计应具趣味性
  问题激疑是其基本功能,但如果我们课堂教学是非问、口头祥问过多,就会严重影响其他问题的激疑性,由于不能引起学生重视,其趣味性也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我们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问题相关联的气氛中,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就会促使学生去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三、问题内容应具明确性
  所谓明确性,就是要求我们提出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学生听后能明确知道思维的方向和努力目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在推导关系式这部分,要求学生观察“82-30=52、82-52=30、30+52=82”,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时,如果这样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显然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怎样比较:以谁为标准?谁和谁比?比什么?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1、第一个算式中有哪三个数?2、第二个算式中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3、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4、第二个算式与第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5、怎样求被减数、减数?……这样提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能有条理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四、提问过程应具启发性
  提问对于落实启发式教学,无疑是最好的平台。实践告诉我们,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且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就必须使之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判断,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考价值。通过巧妙的提问,指引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受到启迪。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设计和提问,这样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积极地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等方式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提问对象应具层次性
  以人为本的提问,就是要尊重差异。而尊重差异的提问就是要分针对学生实际,做到难度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可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一是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二是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三是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四是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就能引导学生思维逐层深入。
  总之,优化提问策略,就是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但这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佳,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2013年。
  [2]史建群,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2015年。
  [3]张建军,浅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教育科学,2017年。
  • 【发布时间】2017/4/19 14:52:55
  • 【点击频次】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