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说说语文课的结尾
【关键词】 ;
【正文】语文课的结尾,指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要用简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已学课文进行小结,从而加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巩固。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巧妙的结尾。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不枝不蔓,提纲挈领,耐人寻味的结尾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也是对思维的整理,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语文教学也一样,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较常见有效的课堂结尾方法:
一、回味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二、拓展延伸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课堂上的时间不多,容量有限,而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如果不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就容易把学生引入一个十分狭小的认识天地。因此,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时,知道了这首诗是描写深秋世界的景色后,就可以让同学更多的知道一些不同诗人所描写有关秋天的古诗和各句,如唐代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代宋之问的《始安秋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等等。
三、游戏激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在课堂内容结束时,学生会感到疲乏,这时候组织一场游戏,作为小结,寓游戏于阅读之中,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能提升学习效果。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富有游戏情趣,可以充分利用如《坐井观天》《丑小鸭》等等,可以演课本剧,表演中可以加上音乐、道具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肢体等智能综合提高。另外也可以利用游戏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如:判断对错的游戏,请同学判断老师说的话,对的拍拍手,错的跺跺脚,教师:“这节课某某同学积极回答问题。”同学们都拍拍手,对这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肯定。又如:“这节课第三组的同学最善于合作。”同学们也表示认可,都拍拍手。利用游戏发动学生勇于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和对他人的积极的总结评价,这样一来容易造成一个爱集体、爱学习、团结互助的学风,并使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四、首尾呼应
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一步步走进文本,探索感悟蕴于其中的道理和奥秘。四十分钟的课堂,学生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思想在不停地前行。这种高速地运转往往让学生的感悟来不及咀嚼,来不及深入就已经被拖向下一个话题了。甚至有些开小差的学生只能支离破碎地接收课堂信息。我们的课堂少了“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而这恰恰可以在我们的结尾处弥补。如果老师在结尾时能丢下课本,和学生共同回忆本课内容,重新梳理一遍文本感悟,和学生共同给课文划上一个大大的句号,那么学生脑海里不仅有了完整的认识,而且认识也得以强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又一次深入学生心中,我的感慨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五、深情赏读
对于一些优美的诗歌或散文,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显得苍白、空洞,甚至支离破碎。在课文结尾可以让学生对诗文进行品读、赏析。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读得入情入境,在脑海中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或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抑扬顿挫的诵读,让思绪随之飘扬,整个身心进入意境之中。如在教《桂林山水》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也可以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读者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语文课的结尾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与艺术,也是教学观念与态度的多元化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解决它。可以说,讲究结尾的教学才是一种成熟的教学的表现,是一种追求善始善终的工作态度的标志,也是一种认真执著、到点到位、注重过程与结果完美统一的教学品格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象重视开头那样重视结尾的教学。
一、回味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二、拓展延伸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课堂上的时间不多,容量有限,而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如果不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就容易把学生引入一个十分狭小的认识天地。因此,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时,知道了这首诗是描写深秋世界的景色后,就可以让同学更多的知道一些不同诗人所描写有关秋天的古诗和各句,如唐代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代宋之问的《始安秋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等等。
三、游戏激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在课堂内容结束时,学生会感到疲乏,这时候组织一场游戏,作为小结,寓游戏于阅读之中,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能提升学习效果。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富有游戏情趣,可以充分利用如《坐井观天》《丑小鸭》等等,可以演课本剧,表演中可以加上音乐、道具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肢体等智能综合提高。另外也可以利用游戏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如:判断对错的游戏,请同学判断老师说的话,对的拍拍手,错的跺跺脚,教师:“这节课某某同学积极回答问题。”同学们都拍拍手,对这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肯定。又如:“这节课第三组的同学最善于合作。”同学们也表示认可,都拍拍手。利用游戏发动学生勇于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和对他人的积极的总结评价,这样一来容易造成一个爱集体、爱学习、团结互助的学风,并使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四、首尾呼应
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一步步走进文本,探索感悟蕴于其中的道理和奥秘。四十分钟的课堂,学生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思想在不停地前行。这种高速地运转往往让学生的感悟来不及咀嚼,来不及深入就已经被拖向下一个话题了。甚至有些开小差的学生只能支离破碎地接收课堂信息。我们的课堂少了“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而这恰恰可以在我们的结尾处弥补。如果老师在结尾时能丢下课本,和学生共同回忆本课内容,重新梳理一遍文本感悟,和学生共同给课文划上一个大大的句号,那么学生脑海里不仅有了完整的认识,而且认识也得以强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又一次深入学生心中,我的感慨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五、深情赏读
对于一些优美的诗歌或散文,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显得苍白、空洞,甚至支离破碎。在课文结尾可以让学生对诗文进行品读、赏析。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读得入情入境,在脑海中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或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抑扬顿挫的诵读,让思绪随之飘扬,整个身心进入意境之中。如在教《桂林山水》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也可以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读者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语文课的结尾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与艺术,也是教学观念与态度的多元化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解决它。可以说,讲究结尾的教学才是一种成熟的教学的表现,是一种追求善始善终的工作态度的标志,也是一种认真执著、到点到位、注重过程与结果完美统一的教学品格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象重视开头那样重视结尾的教学。
- 【发布时间】2017/4/19 14:57:36
- 【点击频次】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