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学生学会提问

 

【作者】 何雪萍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需要我们示例授法,问中“激思”,通过积极引导,点燃学生质疑热情,他们就会在“仿问”中学会提问,从而促进思维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  学会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正如我们常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一样,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重视学生的学,却不重视学生的问。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被动地接受,这是有悖新课标要求的。在以自学为主的课堂里,会不会提出问题是衡量学生是否学得深入、学得灵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学而不疑,是不学也。学生如能大胆地质疑,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那就充分说明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已经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了。即使学生提出了笑掉大牙的问题,我们教师也不应该嘲笑他,而应该鼓励他。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知识的增长点,生成更多的知识。因为那是学生思索的结果,是学生有困惑而无法解决的结果。而现实中,由于某些原因的存在,导致学生不会提问,分析产生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原因,便是我们让学生学会提出的前提。
  一、用提问的方法引导提问,示例授法
  学生能不能提问,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否授予与了学生提问的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问。曾经看到一堂“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处,那位教师就提出:关于分数,你想知道什么?问题一出,学生非常积极,大都举起了小手,个个都想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我想知道分数与乘除法有什么关系?在生活中,分数有什么作用?我想知道分数的加减法。我想进一步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我想知道分数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备课中预设不出来的,但却是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所需要的,是学生如饥似渴想知道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希望这些问题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以满足其求知的需要。在课堂结尾处,我们又可以示例引导:“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要用分数?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两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不可说成六分之二呢?分数与小数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自然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分数是谁发明的?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把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为什么把自然数“1”看作单位“1”,单位“1”表示什么?若干份是什么意思?分数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物体是全部相同的吗?怎样表示一份或几份?我还想知道分数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是怎样的?分数平均分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平均分是怎么分的?我不明白分母、分子、分数线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还要分成若干份?等等,这么多问题的提出,说明了示例授法的积极作用和实效性。
  二、用自学的要求指导提问
  “要求”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对于小学生,引导他们自学而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有操作性。例如:划,划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点,给关键字加上着重号;注,在不理解的地方注上你的问题。要想学生提出创见的问题,必须得先将该节内容弄清楚。因此,我们应保证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从头至尾地了解教材内容,即第一步“划”;接着再仔细学习一遍,抓住重点,即第二步“点”;最后,综合两次所得,在不理解的地方标注上问题,即第三步“注”。这样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把问题提在书上,以便小组交流或全班汇报时提出问题。各种良好的习惯都是通过训练养成的,让学生养成会提问的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加强提问方法的训练。问题的来源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困惑,是对新事物有认知困难,是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为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习得新知识。如果学生问题都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解决了。因此,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可用自学的方法对学生发现问题起到引导作用。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提出那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甲均分成3份,每份的两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不说成六分之二呢?分数与小数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自然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分数是谁发明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把它和实际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等等,如此多的问题提出,如果没有方法引领,问从何而来?特别又是小学生。
  三、用灵活的方式处理提问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会问,而且要帮助学生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而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当一回事,没有认真对待,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提问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提问,给他们较为满意的答复处理,记他们感受到老师对此的重视。在上述那堂课中,那位老师可以说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处理得很巧妙,他主要采用了分类处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一是简单的、一般性问题,让学生解决;二是对一些有难度,但经引导学生又能解决的问题,他采用师生共同解决的方法;三是对学生都不知道的问题采用教师解决的办法。四是对师生都不知道的问题,那位教师采取了指点寻找答案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学到,有的在课外书中可以找到。”这样处理,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把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问、还要善问善提出。但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在问中授法,通过积极引导,点燃学生质疑热情,他们就会在“仿问”中学会提问,从而促进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骆文静,让数学从"问"开始——浅谈让学生学会数学提问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
    [2]陈海霞,学会提问——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J].希望月报,2007年。
  • 【发布时间】2017/4/19 14:58:03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