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识字策略之快乐学习
【关键词】 ;
【正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一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识字量大,识字速度快,强调多认少写的新课程新目标,给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对低段学生来说是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这就要求教师讲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就得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快乐自主地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么才能上好识字课,下面笔者就根据个人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实践和具体案例做了一些总结,与各位老师们共同分享如何在语境中、在活动中、在社会生活中识字的方法。
一、猜字谜,辨析易错字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能理解字义,同时还能锻炼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学“美”字时,课堂上我们编了这样的谜语:“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有了这样的谜面学生就不会把王“王”字中间的一竖和“大”字的一撇连起来书写了。又如“春”字很多学生会把下面的“日”误写成“目”。教学这个字时,笔者让孩子们想办法记住它,于是有孩子编了这样的谜面:“三人一起晒太阳”。编字谜即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同时还能辨析易错字。
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迷恋上了猜字谜,下课时间同学之间会猜谜语,更有孩子跑到办公室请老师猜。例如:7加一是什么字(丑)?三面墙,一个小儿坐中央是什么字(匹)?半个月是什么字(胖)……
二、换部首,规律识字
小学阶段识字量70%以上是形声字。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发现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通过加减偏旁和换偏旁的形式,以了解字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学会一个字的同时,学会一串同字族的新字,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例如:“包”为声旁能组成:抱、跑、饱、袍、炮、苞、泡。教学中师生共同编顺口溜:有手轻轻抱,有足赶快跑,有饭能吃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有草是花苞,三点吹泡泡。在学习实践中学生懂得了一些形声字学习的秘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只要声旁不变,换上不同形旁就可以组成音、形、义相近的字。
三、 讲字理,突破难学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文字,它凝聚了先人的灵气、悟性和智慧。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时,如果能更多地从字理识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汉字的组构规律,挖掘汉字的造字文化,让学生乐于识字,那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例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冬爷爷的图画》一文中有一个生字“冒”,教学中老师让孩子观察这个字时,孩子们都说上面是“曰”下面是“目”。同时,笔者发现社会上很多成年人也是这样书写的。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利用了字理教学:冒古时候是帽子的意思,它的上面是“冃”,一竖和横折表示帽檐,而中间的两横指代帽子上的花纹,下面的“目”表示帽子是戴在眼睛以上的位置。后来引申成了“冒烟、冒充、冒气、冒险”等, “帽子”的“帽”为了和“冒”进行区别,后人在前面加了一个“巾”字旁。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我们的学生想要忘记“冒”字的写法也难了。
四、 演动作,趣学动词
汉字中有很多表示动作的字词。动作示理就是通过体态语展示动作建立字形和字义的内在联系。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候做动作可使学生对生字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的第一句“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其中“躺”和“挂”都是会认字,教学中笔者让孩子表演“躺”和“挂”的动作,孩子们在表演中明白了“躺”和身体有关,因此是身字旁;“挂”和手有关,因此是提手旁。同时联系语言环境,冬瓜又大又重用“躺”字,而茄子又小又轻用“挂”字。这种演示形象活泼,课堂氛围活跃,识字过程有趣,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文字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孩子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走进生活,快乐识字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以课改精神为指导,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例如:为一年级新生制作姓名牌,摆放在学生座位上,通过同学姓名识汉字;看电视识汉字;看零食包装上的说明识汉字;亲子合作做字卡识汉字;读课外书识汉字等。我们想方设法将学生置于一个由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的立体网络之下,让识字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总之,我们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的喜好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学生多认少写,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们快乐识字,主动识字。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会探索出更为科学的识字方法,一起开创识字教学的新局面,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猜字谜,辨析易错字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能理解字义,同时还能锻炼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学“美”字时,课堂上我们编了这样的谜语:“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有了这样的谜面学生就不会把王“王”字中间的一竖和“大”字的一撇连起来书写了。又如“春”字很多学生会把下面的“日”误写成“目”。教学这个字时,笔者让孩子们想办法记住它,于是有孩子编了这样的谜面:“三人一起晒太阳”。编字谜即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同时还能辨析易错字。
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迷恋上了猜字谜,下课时间同学之间会猜谜语,更有孩子跑到办公室请老师猜。例如:7加一是什么字(丑)?三面墙,一个小儿坐中央是什么字(匹)?半个月是什么字(胖)……
二、换部首,规律识字
小学阶段识字量70%以上是形声字。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发现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通过加减偏旁和换偏旁的形式,以了解字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学会一个字的同时,学会一串同字族的新字,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例如:“包”为声旁能组成:抱、跑、饱、袍、炮、苞、泡。教学中师生共同编顺口溜:有手轻轻抱,有足赶快跑,有饭能吃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有草是花苞,三点吹泡泡。在学习实践中学生懂得了一些形声字学习的秘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只要声旁不变,换上不同形旁就可以组成音、形、义相近的字。
三、 讲字理,突破难学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文字,它凝聚了先人的灵气、悟性和智慧。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时,如果能更多地从字理识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汉字的组构规律,挖掘汉字的造字文化,让学生乐于识字,那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例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冬爷爷的图画》一文中有一个生字“冒”,教学中老师让孩子观察这个字时,孩子们都说上面是“曰”下面是“目”。同时,笔者发现社会上很多成年人也是这样书写的。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利用了字理教学:冒古时候是帽子的意思,它的上面是“冃”,一竖和横折表示帽檐,而中间的两横指代帽子上的花纹,下面的“目”表示帽子是戴在眼睛以上的位置。后来引申成了“冒烟、冒充、冒气、冒险”等, “帽子”的“帽”为了和“冒”进行区别,后人在前面加了一个“巾”字旁。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我们的学生想要忘记“冒”字的写法也难了。
四、 演动作,趣学动词
汉字中有很多表示动作的字词。动作示理就是通过体态语展示动作建立字形和字义的内在联系。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候做动作可使学生对生字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的第一句“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其中“躺”和“挂”都是会认字,教学中笔者让孩子表演“躺”和“挂”的动作,孩子们在表演中明白了“躺”和身体有关,因此是身字旁;“挂”和手有关,因此是提手旁。同时联系语言环境,冬瓜又大又重用“躺”字,而茄子又小又轻用“挂”字。这种演示形象活泼,课堂氛围活跃,识字过程有趣,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文字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孩子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走进生活,快乐识字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以课改精神为指导,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例如:为一年级新生制作姓名牌,摆放在学生座位上,通过同学姓名识汉字;看电视识汉字;看零食包装上的说明识汉字;亲子合作做字卡识汉字;读课外书识汉字等。我们想方设法将学生置于一个由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的立体网络之下,让识字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总之,我们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的喜好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学生多认少写,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们快乐识字,主动识字。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会探索出更为科学的识字方法,一起开创识字教学的新局面,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17/4/19 15:01:23
- 【点击频次】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