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的策略探寻

 

【作者】 李春蓉

【机构】 四川省广安区长乐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数学学习的本质需要。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应成为我们教师的自觉意识,把之有效地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文字表述的,也应该是可以读懂的。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这样写到:“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由此可见,阅读也是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正如新课标所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但由于数学内容涉及到靛意的载体,,不仅有文本、还有公式、定义、定理、图表和各种符号,再加上数学文本这的阅读,虽只言片语,话少语短,但字字需要斟酌,句句需要考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数学阅读比语文阅读更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更显得重要而紧迫。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一、在阅读中引出新知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教师高度重视,从开课导入到课堂结束都要贯彻这种意识。我们知道,学生自主学习往往要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感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面对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需要积极的心理状态。在新知学习之前,恰当地安排阅读,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促使产生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对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们可用多媒体呈现这样一组文本: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获解后,我们可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于是认知矛盾产生了:为什么条件变了,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还能否解答?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学习已成为其探究的学习需要,自然情注其中,学而有趣。
  二、在阅读中开展探究
  探究新知的过程始于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对象便是自我对教材的阅读。在学生学习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让他们独立思考,突破定式,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在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后,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寻求求面积的方法。我们要在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熟悉的形状,从而得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经过诱导和启发,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状应该是三角形。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和计算呢?当学生把平行四边形通过转换思想变成已学知识后,就要求学生结合教材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即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把阅读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回归教材找方法等一系列过程呈现出来了,彰显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了。
  三、在阅读中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告诫我们的积极道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就要要求我们通过“教有疑”策略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让他们养成爱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还知道,质疑能引发学生思维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内驱力。当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他们才能主动学习,才能在阅读中质疑问难。阅读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然后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教材例子“420+135+65”进行,教师应适时地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一章节,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可能提出:这道题应怎样计算?能不能进行简算?可以用学过的定律计算吗?怎样用定律使计算简便?为什么?一系列问题提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阅读适当进行点拨。
  四、在阅读中感悟方法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富贵的财富,比知识更重要。然而这种思想与方法是散见于教材中的,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慢慢体会感悟,才能形成一种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为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使知识本身有更广泛的迁移性,开展数学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咀嚼,发生顿悟。这类阅读指导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们就一定要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能被3整除的数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会有什么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没有关系?会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再阅读、再思考,教育学生研究问题应从不同角度、采用各种方法,不能只停留在一条道上。这样,才能形成思想和方法,形成一种认知事物的态度和探究精神。
  当然,引导学生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还有多种方法,但不论哪种方法,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有这种阅读意识,才能把这种思想落实到教学中去,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蒲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讨[J].新课程,2016年。
  [2]李扶芹,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未来英才,2014年。
  • 【发布时间】2017/4/19 15:15:14
  • 【点击频次】286